指南健談:又要馬好又要馬兒少吃草的外交觀-黃奎博 政治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01608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前外長歐鴻鍊主持的對外關係協會,公布關於國人對於重要國際議題及外交態度的民調資料。(翻攝對外關係協會官方臉書)
由前外長歐鴻鍊主持的對外關係協會於8月19日公布一份關於國人對於重要國際議題及外交態度的民調資料,有兩題很有趣,分別是問國人對於中華民國邦交國數目的感覺,以及問中華民國每年編列約90億元上下的外交預算,主要援助梵諦岡之外的21個邦交國,國人認為值不值得。
簡單而言,根據該份民調,大約一半的國人認為目前22個邦交國的數字太少,另外有約4分之1認為稍微少了一點。對於編列大筆外交預算援外,約兩成覺得非常不值得,另有約3分之1認為不太值得。
22個邦交國會不會太少,這不是數學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這也不是客觀問題而是主觀問題。在中國大陸外交實力日隆時,國內確實有些投降主義或者自暴自棄者,認為邦交國要多也多不了多少,還要花錢「養」它們,乾脆讓一些想走的國家投入北京懷抱。問題在於,即便如此,剩下的邦交國是否仍會不離不棄,不受北京的誘惑,誰又能保證?等到只剩下屈指可數的邦交國的時候,我國的國際法人與政治地位將受到嚴重衝擊。
若很少甚至沒有主權國家說我國是主權國家的話,任憑我們自說自話地主張,或者不幸地如暴虎馮河在國際組織暴衝,恐怕也僅能徒呼負負。
至於超過5成的民眾,覺得不應該花大筆預算援助以我國21個邦交國為主的開發中國家,其中多為30歲以上、國民黨或民進黨支持者,以及無特定政黨偏好者。不過,民進黨支持者當中,也有約3分之1覺得還算值得;到了國民黨陣營,便只剩下約2成。
可能因為近10餘年國內經濟受到內政(統獨)傾軋及國際大環境不佳的雙重影響,還有社會福利制度尚未臻健全,所以部分國人覺得應「先安內再攘外」。可是他們可能忘了在民國40、50年代,我們受到了多少國際援助,才逐漸有了今日的發展成果;而且更可能忘了國際政治不能只講道義,當中國大陸在外交上處處提防或打壓台灣時,道義更容易被人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這份民調的結果很可能意味著國人覺得邦交國數目最好再多一些,但最好不要花錢去爭取,即便是以人道援助、經濟合作等等為名。恐怕這般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的想法,特別是在兩岸關係漸凍的時期,會妨礙了外交部爭取預算以維繫邦交、拓展國際空間的任務。
是福是禍,只有讓時間來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