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渣文本:老式道德教育的破產-周偉航 部落格作家

201608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想改善,只能從個人自身做起,把時間用在關懷不識的旁人,少背那些不知所謂的陳腔濫調。(資料圖片)
最近有一起責罵捷運未讓座者,當事人反而被罵的事件。其詳情多數讀者應該清楚,反正這類事情也層出不窮,就不額外說明。我先前曾在許多專欄談過讓座問題,也提到這種衝突是基於過度簡化的道德思維。說白一點,就是因為「讓座」是種廉價又簡明的道德規約,所以常被濫用,甚至被當成「天條」。
從更整體的角度來看,過份看重讓座,或者一再發生讓座爭議,也證明了「老式道德教育」的破產,那什麼是老式道德教育呢?
就是在牆上貼一堆行為規約(「讓座給老弱婦孺」「不亂丟垃圾」),在黑板寫上「中心德目」,並強調背誦大量的「好話」,但是很少解釋其真正內容,也很少指導如何應用的教育模式。你一定很有感,因為多數台灣人就是在這種道德教育環境下長大的。
這是種粗糙的「行為倫理學」,重視遵守特定行為規約,並不看重人的差異性。絕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道德的真實內涵,都是自己亂解釋。像老弱婦孺,指得到底是誰呢?
這種「老式」觀點在1970年代之後,已受到「行為者倫理學」的挑戰。行為者倫理學重視「人」,而非外在的單一「行為」。舉例來說,「行為倫理學」與「行為者倫理學」之間的差別,就是「應該讓座給老弱婦孺」與「推己及人」之間的不同。前者是約束外在行動,後者是改善內在本質。
行為者倫理學關懷的是人格,不太強調提供標準化的行為規約,而是用培養德行(良善的習氣)的方法來改善人格,因此又被稱為「德行論」。德行有非常多向度,四維八德三達德都是,不過,你就算會背,你知道那些德行是什麼意思嗎?
不知道。這又是老式道德教育的敗筆了,只是背,只是寫在牆上、黑板上,但沒人知道那是什麼,或又是用單一的行為規約去解釋德行,像「仁:幫助弱者」。
「仁」的本意是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描述得比較模糊,所以很難簡要學習。但德行本來就是要去「體會的」,是需要去試錯,透過生命經驗去思考、培養出一套自我改善的模式,最後才能追求卓越。
培養德行是要努力一輩子的事,但台灣的道德教育,多半是小時候教你一些規定,你給我照做就對了,不管你懂不懂,反正照做就會變「好人」。最後呢,就會拿著一兩件雞毛小事當道德令箭。在捷運上怒斥學生的女士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社會上還有其他不可勝數的例子。
我們也不能說這些死守道德規約的人是壞人,他們也想當好人,只是老式的道德教育害慘了這些人。台灣人的道德觀變得相對狹小,道德要訣只是「遵守規定」,而非創造價值。
就德行論的主張,我們之所以需要改善人格、擁有德行,主要是因為這些德行能幫助我們創造內在價值,只要在一生中累積夠多內在價值,你的人生就會是幸福的。
所以道德的關鍵在於創造內在價值,而內在價值就是錢買不到的價值,像是成就感、榮耀、親情、愛情、友情,或是心中一絲小小的暖意等等。人應該從能創造內在價值的行為模式中,去抽象出真正的道德行動模式,也就是德行。
所以搭捷運,你就多觀察人,瞭解別人行動的背後原理,就能看出理想的行動模式。這不難,大多數人都能做到,所以每天上百萬人次的捷運通勤過程中,發生重大道德爭議的狀況其實非常少。
貼得滿牆的道德規約,代表這種對人的關懷已經弱化,只剩下法規的最後防線,這種社會已在危機邊緣。想改善,只能從個人自身做起,把時間用在關懷不識的旁人,少背那些不知所謂的陳腔濫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