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渣文本:總愛呼叫覺醒青年的那些人-周偉航 新媒體作家

201702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別人錯再多,嘴砲也不會變成是對的事,因為嘴砲傷害和浪費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資料圖片)
自洪仲丘案引發一系列公民運動之後,熱衷於社會與政治議題的台灣年輕人開始被稱為「覺醒青年」,意指他們從過往的錯誤意識形態中覺醒,並以批判的態度思考公共議題,且樂於參與社會運動。
「覺醒青年」一詞開始時自然是正面意義,但隨著時間與政治環境流轉,已慢慢變成負面意涵。詞意由正轉負有複雜的原因,但總不脫於某種惡意,可以看成是來自於保守力量的反撲。不過,除了詞意由正轉負之外,真正的「覺醒青年」其實不會因為這種評價的轉變而受到太大的傷害。
為什麼?他們不是「被打臉」「被抓到雙重標準」了嗎?
因為這些負面評價,只不過是其反對者的一廂情願而已。
在政黨輪替後,發生新社會衝突時,總有人在網路或媒體上呼叫覺醒青年站出來反對,或前往抗爭。像是新的拆遷案、罷工,或民進黨違背選舉承諾,都會看到某些人呼叫覺醒青年,要他們也去衝。
有些狀況是覺醒青年自己在撂人,但有些明顯是覺醒青年過去的敵人,現在失勢了,也在那哇哇叫,要覺醒青年「比照過去的抗爭手法辦理」。
就倫理學來看,對於公共議題,人所負有的道德責任比較接近「超義務行為」,這指的是「你若去做,我們應該稱讚你,你不去做,其他人也沒資格責怪你。」
若有人願意投入社會運動,你也支持他的立場,那你當然就應該稱許他,但如果他因為各種理由無法持續做,那你也無法過度苛責。超義務行為,是即便你有做,也同樣沒資格質疑別人為何沒來幫忙,就更別說那些只在一旁納涼、看笑話的人了,他們更沒資格提意見。
但我們倒是可以反思,這些一天到晚找覺醒青年的「呼叫派」,其行為是否有不同層面的道德問題。
政黨輪替後,「呼叫派」看到覺醒青年先前支持的政客,其施政與選前主張有所矛盾,這些人就會叫覺醒青年跳出來反對,好像覺醒青年不出來反對,不為此負責就,會是種道德錯誤。但前面說過了,倫理學上無法支持這種判斷標準。
「呼叫派」懷抱的不是道德情操,而是種看笑話的惡意。如果覺醒青年真跳出來,那些「呼叫派」所討厭的政客會受傷,這些只出嘴的人當然就很爽;如果覺醒青年不跳出來,那就等於是自打臉、雙重標準,「呼叫派」還是很爽。
但這些「呼叫派」人士,除了自爽之外,還是只有自爽,只剩自爽。他們透過呼叫覺醒青年而獲得精神勝利,可是他們討厭的政客們依然擁有實權,而覺醒青年多數仍保持運動能量,走在自己設定的路上。他們可能選擇與新政府敵對,但並非基於別人的一張嘴,而是自己的理念。
說穿了,根本沒必要理會這些「呼叫派」。就算他們以為自己是「真理青年」,認定自己早就看透政治假像,卻無法改變他們毫無影響力的事實。嘴不動政策,甚至也嘴不動覺醒青年,他們只能嘴一嘴,讓自己開心罷了。
執政者選前選後態度不同,當然應該制裁、制衡,而社會運動者是否堅持理念,也是由立場相近者來進行評價、考核,因為他們的力量是來自於意識形態的鏈結。至於只出嘴的人呢?
別人錯再多,嘴砲也不會變成是對的事,因為嘴砲傷害和浪費的,是你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