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論:八百壯士謝團長 四百砲灰謝團附-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201702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如果我國竟有將級軍官是這樣的水準,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或許,國家應該認真考慮刪除他們的退休俸。(資料圖片)
21日退役將領號召反年金改革活動,取名為「八百壯士捍衛權益」揚言在立法院長期抗爭,雖說是八百壯士,但人數最多只有近百人,更一度只剩個位數,立委陳其邁派出助理前往查看時發現竟然只剩下五個人,不禁發言諷刺。其實,這場活動實在是奇怪的鬧劇,因為政府年金改革已經多次表示軍事年金另外處理,現在討論的年金改革關退將、退伍軍人何事?而取名八百壯士,則大概是自觸霉頭。
過去國民黨教育很強調宣傳「八百壯士」,搞的當好萊塢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上映時,很多戒嚴時期長大的觀眾買票時,還會說錯成要買「八百壯士」,但是年輕一代的則大概相反,只聽過溫泉關的斯巴達三百壯士,對八百壯士印象不深,這也是好事,因為整個「八百壯士謝團長」的宣傳,對照史實上四百砲灰謝團附,還比較像是一場黑色幽默。
整個大局要從淞滬會戰說起,淞滬會戰中蔣介石極其悲慘的讓手上最精銳的所謂「德械」部隊(實際上是只有部分德製裝備的拼裝部隊)無意義的幾乎全數潰滅,之後很快導致南京陷落慘劇,不管在戰術、戰略上,都是全盤徹底失敗,但是蔣介石還要為這樣的失敗想出意義來,那就是:「打破其安佔華北之戰略,一則逼其軍隊不得不用於江南,二則預期軍隊分略黃河南岸。」的「分兵論」,以及更天才的所謂「把日本的進軍方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的「軸向轉移」理論。
這種說法搭配日本參謀本部《對華作戰計劃大綱》原本計畫「在平津地區對中國軍隊盡量加以沉重打擊」直到「在情況不得已時才在青島和上海附近作戰」的看法,看來好像是蔣介石真的靠淞滬會戰扭轉了日本作戰計畫。
很不幸的,那只是事後諸葛,蔣介石提出「安佔華北」說詞是在1938年5月5日,淞滬會戰打完都快半年,可是在戰前,蔣政府的《國防作戰計畫》卻是預計日軍將會兵分兩路,從平津與江浙兩處同時進軍,也就是說,蔣介石事前根本預期日軍要這樣打,並不存在想發動淞滬會戰是為了改變日本戰略的這種事,純粹是蔣介石在一敗塗地之後還要「精神勝利」所以發明的說法。
這樣的胡謅也掩蓋了淞滬會戰真實的意義,而讓蔣介石的失著看起來幾近「腦殘」。蔣介石之所以不惜犧牲手上最精銳部隊,也要強攻上海,其根本原因在於:要防止日本從上海發動攻勢(而不是像事後說的要吸引進攻)。
若要從海上進攻中國,原本必須打登陸戰,而這是所有戰事中難度最高的作戰,很不幸的,日本在上海有租界,軍隊與軍需物資可以從碼頭增補,淞滬會戰前日本就派軍艦增兵2000名海軍陸戰隊。基於這個基本軍事常識,戰前蔣政府的《國防作戰計畫》中規劃:必須用盡全力佔領上海,消滅上海日軍,阻止日本利用上海碼頭行政登陸,之後在沿江、海岸進行反登陸作戰。
這個戰術觀點不能說有太大錯誤,很不幸的是,當時蔣介石手上士兵的戰鬥能力遠遠不足以進行這樣的任務。
日本當時已經在上海建築無數強化掩體工事,而上海又是軍艦可以長驅直入之處,日本海軍重砲能輕易支援陸上作戰,蔣軍進攻堅強掩體形同純粹自滅,許多部隊更是在移動中就遭到艦砲毀滅性打擊,簡直遭到單方面的屠殺。蔣軍更完全沒有能力阻止日軍選擇有利戰略位置任意登陸,會戰最後,因日軍在11月初登陸杭州灣北岸,迫使蔣軍有退路遭斷危機,只好全面撤退,演變為大潰退,損失極為慘重。
就在這樣的大慘劇中,從10月26日到11月1日,發生了一段小插曲,26日蔣軍已經瀕臨崩潰,蔣介石下令撤出閘北,但是蔣介石認為,國際調停中日衝突的《九國公約》簽約國,將於11月6日舉行會議,為了顧及面子,蔣介石又想到「精神勝利」的辦法,那就是,在閘北留著一小隻部隊,死守一小塊地方,這樣就算是還有在閘北抵抗,不算是日本攻下閘北。但是接下這個任務的部隊等於自殺砲灰,蔣介石原本命令整個第88師擔任這樣的砲灰任務。
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顧祝同、第88師師長孫元良一聽到這種命令,簡直傻眼,在大敗之際哪還能這樣浪費兵力,最後決定只留一個加強營就好了,於是就這樣留下了524團第一營倒楣的414個人,守著原本用來作為師部的四行倉庫,從一開始就沒有800個人,而後來稱之為「謝團長」的謝晉元,則只是團部幕僚「團附」(非副團長「團副」),根本也不是團長。
四行倉庫的位置也十分巧妙,隔著蘇州河就是英國租界,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發生,日本也尚未與英美各國交戰,所以可不能胡亂打到各國領域,別說不敢使用毒氣,連海軍重砲與空軍轟炸都不敢使用,以免誤擊英國租界,所以等於是投機取巧,拿英國租界當人肉盾牌,希望藉此撐久一點。過程中,為了誇大軍力以免日軍直接強攻,自稱有一個團、八百人兵力,這就是「八百壯士」與「謝團長」的由來。
這個戰術雖然聰明,但是基本的大戰略想法就完全錯誤,蔣介石以為在上海打打鬧鬧能促進國際支持,恰恰相反,把外國租界當保護傘,等於陷外國租界於不義,才到29日,各國紛紛抗議、施壓要求蔣軍停止作戰,英國更直接建議謝晉元等四百砲灰撤至英國租界,最後各國見屢勸不聽,直接發出正式照會,嚴厲要求蔣政府下令撤離四行倉庫,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
於是戰鬥從27日開始,到31日,僅僅4天,「死守」四行倉庫就結束了,11月1日謝晉元等殘存的377人進入租界,根本也沒撐到11月6日會議,就結束了這場毫無意義的鬧劇,整起事件在國際宣傳上只有反效果,惹火國際,當然《九國公約》簽約國也根本沒制裁日本。謝晉元最後並未死在日軍的槍口下,而是遭4名自己的部下刺殺而死。
由於整個淞滬會戰更是毫無意義的極度慘敗,蔣介石得有個宣傳亮點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所以「八百壯士」外銷轉內銷,成了對內宣傳,中國此後唱起了《八百壯士歌》,人人唱著「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後來更隨著蔣介石「播遷」而把故事帶來了台灣,一直到現在,竟然還有人以八百壯士自居,莫非是自我唱衰:活動人數不齊(八百只有四百)、主張錯亂(團長實為團附)、毫無作用、撐沒幾天?
一般人不曉得四百砲灰故事,還情有可原,當到將軍經過戰術戰略進修,還不曉得淞滬會戰與四行倉庫的戰略失敗,而是強調「八百壯士」宣傳的「精神勝利」,如果我國竟有將級軍官是這樣的水準,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或許,國家應該認真考慮刪除他們的退休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