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大家都说拼经济促消费,但消费力的来源在哪里?如果占人口多数的打工仔失业者众,收入下降,饭碗朝不保夕,还有消费力吗?很不幸,这种恶性循环已发生,问题源自过度的输入劳工政策。
2023年起政府陆续放宽各类输入劳工政策,补充劳工优化计划“解冻”26个职业类别及低技术职位输入外劳,自推出至2024年9月底的一年间,总共输入了28,818名外劳,平均每月2,400人。劳福局局长早前透露,优化计划截至2025年2月,总共输入了51,000名外劳,意味近期短短5个月,又新增了22,000名外劳,平均每月4,400人。连同建造、运输、护理员等其他行业输入外劳计划,短短两年合共超过75,000人,严重冲击本地就业市场,本地失业率逐步升至3.2%,特别是输入劳工的重灾区,餐饮服务业及零售业的失业率,由4.4%及3.5%升至2025年2月的5%及3.9%。不看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我在街头会见市民也经常收到求助,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弱势就业群体,他们有的被解雇,有的全职变兼职,加薪更是无望,可见输入劳工计划已脱离了政府强调的本地就业优先政策。
笔者不止一次在本栏揭露剥削输入劳工的种种手段,包括滥收杂费、扣起银行提款卡、非法回扣等,一日不杜绝这些问题,输入劳工变成廉价劳工,雇主就自然会有诱因,明明本地有人,也会想方设法申请输入劳工。第二个明显漏洞,是本地与输入劳工2:1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我们收到不少工友反映,公司输入劳工后不久,便以生意不足为由解雇他们,或将他们全职变兼职。我们有时会见到输入劳工比本地工人还要多的情况,有官员私底下向我透露,理论上这种情况是不许可的,但实际上劳工处很少持续监察输入劳工后企业的用人情况。
在补充劳工计划中,规定雇主申请输入劳工前,先要以不低于市场工资中位数在本地进行4星期招聘,但雇主是真心招聘,还是挑三嫌四走过场,的确存在很大疑问。事实上,我们收到不少中高龄工友反映,他们求职时被雇主嫌三嫌四,最后被拒。行业工资中位数亦是另一个争议点,例如厕所清洁工、垃圾收集工的中位工资只是10,660元,比食环署的外判工仍要低两、三成!脱离行业实际的工资中位数,以及缺乏劳工界的参与监管,中位数这个保障本地工人就业的政策设计,变成了工资增长的紧箍咒。工友就算保住份工,工资都难增长,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的工资中位数,则一直停滞在1.6万元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政府应检讨输入劳工政策,包括在审批过程中,加强劳顾会的把关功能,防止雇主假招聘;不同行业亦应设立一个输入人数上限,本地与输入劳工的比例,从现在的2:1提升至3:1甚至更高,以真正落实本地就业优先的政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