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最近有外国研究抽检200多种黑色塑胶产品,包括厨具、即弃托盘及儿童玩具等,发现当中85%含有浓度超过欧盟标准的“阻燃剂”,不但致癌,更会干扰内分泌,对甲状腺、神经、生殖及发育系统构成毒性。有学者向《东呼即应》称,阻燃剂无色无味,容易沾在食物上,而黑色塑胶更是由多种人造颜色混合而成,毒性更强。有环团亦指,回收得来的黑色塑胶不少来自电子产品,若不在源头分拣,到后续制造过程便无法分离。
环境科学学人梁浩文表示,阻燃剂在塑胶中很常见,因塑胶的沸点低,遇热会变形或释出有害物质。阻燃剂能提高塑胶的耐热性,减少变形,且在起火时延缓燃烧,亦能令塑胶的表面更美观。然而,餐具等塑胶产品中,约有80%至90%会添加阻燃剂,该物质无色无味,没有刺激感,很易沾在食物中,吃落肚也难以察觉。他续指,几乎所有塑胶都添加阻燃剂,其中黑色塑胶包含多种人造颜料,随着颜料数量增加,其毒性也随之增强。
梁浩文提到,塑胶产品的原材料多样,包括黑色胶粒、回收物料及电子垃圾。虽然电子废物表面上是塑胶,但内含大量重金属,例如铅、汞和镉,而电子废物回收后,内含的重金属便会附在新制造的塑胶产品上。由于制造商通常选择便宜便捷的材料,所以无法确定原材料是否来自电子废物或普通塑胶。他补充,所有塑胶都可能有毒,因制造过程中会加入镉作为催化剂,即使是微量的镉亦会超出食安中心标准,增加潜在风险。他又指,塑胶形状愈容易变,便愈容易释出毒物,特别是表面有破损或凹凸者尤甚,建议转用木制或不锈钢等其他物料的厨具。
绿惜地球副总干事黄子劲指出,国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阻燃剂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包括致癌风险,或影响内分泌、甲状腺及生殖系统,尤其阻燃剂可透过呼吸、尘埃、食物或食水进入动物或人体,在生活中随时可能接触到。然而,现时本港基本上没有针对阻燃剂的全面检测机制,故基本上无法掌握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阻燃剂。他续指,由于回收得来的黑色塑胶不少来自电子产品,如果不在源头将电子产品包含的黑色塑胶分拣出来,到了后续制造过程便无法再分出来,最终这些含有阻燃剂的黑色塑胶可能流入日常生活中。
黄子劲表示,香港政府已推出“4电1脑”回收计划,鼓励市民将电子产品交由指定机构回收。但是,源头管理仍然至关重要,消费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应考虑实际需求,避免短期使用后即弃,减少不必要的电子产品购买,重用或捐赠,借此减少含有阻燃剂的废物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