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微塑胶无孔不入 有研究指每人每周吸入相当于一张信用卡

    2025年04月26日 18:08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微塑胶”无孔不入,正污染食物链,近年引起全球关注。有研究指出每人每周摄入的微塑胶,相等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东呼即应》邀请专家拆解相关情况,有环保团体指,微塑胶不仅存在于食物和水中,甚至空气中亦有其踪影。一旦微塑胶进入人体,或附于心脏或其他组织、入侵细胞,有机会增加癌症风险。她倡减少饮用樽装水。环境学者则说吃海产前应谨慎清理,尤其河蚬等贝壳类,浸泡吐沙时应勤换水,减低摄入微塑胶的机会。
    塑胶本身难以被分解,即使分解后会碎化成“微塑胶”,有科学家已经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胶。美国另一研究发现咀嚼8分钟香口胶,便会释出当中94%微胶粒“吞胶”。过去亦有研究指,樽装水内的微胶粒数量比自来水多22倍,而食盐、海鲜,甚至茶包中都发现存在大量微胶粒。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谭颖琳表示,微塑胶是指直径少于5毫米的塑胶碎片,甚至可小至纳米级,而微塑胶会流入海洋,被鱼类或海洋动物误食后,最终进入人类食物链。她又说,茶包的制作材料多含塑胶纤维,在热水冲泡时会释出大量微塑胶。
    谭颖琳续引述研究指,微塑胶的威胁在于其表面凹凸,易附着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当微塑胶进入人体,会连同有害物质在血液中循环,甚至附着于心脏、肺部及其他器官组织,长期影响细胞功能,增加癌症风险;另有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塑胶能影响生殖系统,导致精子数目减少,增加不孕或生育问题的风险。
    香港教育大学科学与环境学系副教授曾耀辉则表示,2017年一个全球研究显示,微塑胶源头主要来自污水排放;其次来自车胎磨蚀及尘埃,微胶粒最终流入海洋。他指出,人类较多从海产中摄入微胶粒,尤其是双贝类海产如河蚬。他建议市民在处理时,应特别注意清洁内脏并勤换水,举例河蚬吐沙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再吸入微塑胶,因此应避免长时间浸泡,并多次换水以减少风险。他又提醒市民避免食用鱼肠等部位。
    曾耀辉续建议,市民减少饮用樽装水,指经滤水厂处理的自来水每公升可能仅含一粒微塑胶,而瓶装水每公升却可能含数十粒,甚至高达4,000粒,皆因樽装水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阳光暴晒或碰撞,容易释出大量微塑胶。
    谭颖琳则建议市民,选用天然产品取代含微胶珠的化妆品及洁肤用品,如选用咖啡渣或燕麦等天然替代品。衣物方面,选择棉质或麻质等天然材质,减少塑胶纤维衣物在清洗过程中释出微塑胶。她又呼吁政府加强规管塑胶产品,并推动自备容器购物的“裸买”模式,减少使用即弃塑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