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軟硬之妙 存乎一心-鍾民杰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副研究員
201604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判別成敗的標準,在於是否達成預定的戰略目標。
儘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香港代表團的審議中,提到任何鼓吹「香港獨立」的言行均不能容忍,同時強調不容許任何人挑戰和觸碰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這道「醒目的原則紅線」,但不少評論仍然認為中央在對「港獨」思潮「冷處理」。論者覺得「相對溫和」的態度是承認策略錯誤的訊號:過往的「硬」不能消滅對手之餘,「『敵人』愈鬥愈多」;因此中央避免刺激對方情緒。
這種語焉不詳的論述實在無聊透頂。假如「軟」仍然是「鬥爭」手段,而非投降妥協,憑甚麼判定「敵人」就不會「愈鬥愈多」?我不妨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在一場武術比試中,一名使出少林拳的選手落敗了,並歸咎於拳術過份剛猛,他在下一回合的賽事裏改用太極拳,就能取得勝利嗎?不會,結果必然是他在又一次失落中埋怨拳法過分柔弱。軟硬二元論述編造者的最大錯誤在於把問題偷換為手段的高低,而非真正檢討主事者的不足。
判別成敗的標準應在於是否達成預定的戰略目標,我們就有必要進一步釐清「『敵人』愈鬥愈多」是不是失敗的一種反映。政客的利益建基於選票,而動員的關鍵在於塑造出爭逐的目標。這就要求後進的政客不斷向底線推進以獨樹一幟,建立起一道排他的籬笆,分割既有政客的地盤並據為己有。政府在對抗中取得勝利恰恰會催生更多政治勢力,後進的政客會趁舊勢力失敗淪落之際想法設法篡奪資源。利之所在,殺之不盡,與「軟」、「硬」何干?
現在不是我們好鬥不好鬥的問題,而是各路政客的生存繫於找上門撩是鬥非。他們的「勝利」不是在社會上做出甚麼豐功偉績去獲取,而是以當政者的失敗去界定。那麼,不講原則地選擇不作抵抗無異於資敵,儘管理論上有助減慢新敵人湧現的數量,實質唯一能保證的就是我們當下全盤皆輸。所以,無論是「軟」是「硬」,關鍵是確保那些服務於戰略目標的戰術執行到底。我們追求的不是把這幫殘民自肥的政客送返火星,而是把他們的破壞減至最低。
直接控制別人的思想行為不符成本效益,但我們絕對能夠以合理的成本逼令政客權衡利害後放棄行動。打贏戰役固然重要;我們可以一開始就指出政客的謬誤使之失去攻擊對象而癱瘓,又或剝奪他們宣稱勝利的可能使他們付出甚鉅後一無所獲。但治本之道在於利用戰役勝利創造的空間去重構政治生態。我們要扭轉社會的心理預期;後進政客無畏無懼,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比舊人聰明,可以在極低的預期風險下完成一次本小利大的賭博。
境外的敵人以「敵人越鬥越多」的現象為引子出言嘲笑,沒有甚麼出奇之處;但全國的精英們不是全部都去理順調和各種隱含於政治生態的經濟力量,反而熱衷於圍繞虛無縹緲的「軟」、「硬」去爭論抵抗的合理性,背後的誘因就非常值得探究。檢討亂局成因的方法明明成千上萬,只允許政府接受特定形式是政客開脫罪責的詭計。堅持原則的人馬拒絕,竟立刻被倒轉槍頭的人士指斥為禍亂根源,以後還有哪位年輕人不排隊去「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