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報恩思親 慎終追遠─淺談盂蘭盆節的起源與意義(上)-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608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盂蘭節在佛教中意義深遠,蘊涵慎終追遠的孝思之情,更包含了中國尊宗敬祖的傳統精神。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盂蘭節」,期間所舉行的「盂蘭盆法會」,佛教視之為全年最重要的法會,原因是盂蘭節在佛教中的意義深遠,蘊涵慎終追遠的孝思之情,更包含了中國尊宗敬祖的傳統精神,非常值得後人提倡;因此,千百年來藉「盂蘭盆法會」超度歷代先靈的儀式,各地寺廟每年均盛行不絕。
相信現時社會上很多人,並不一定完全瞭解盂蘭盆節的起源意義;因此,在這裏想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
壹、佛歡喜日的由來/盂蘭盆節的意義
在佛教裏,農曆七月十五日,可有有三個名稱:僧自恣日、佛歡喜日、盂蘭盆節
(一)、僧自恣日
一、「結夏安居」與「僧自恣日」的關係:
(1) 何謂「結夏安居」?
佛制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個月為期九十天;在這期間,僧眾不得外出行化,必須聚集一處,堅持戒律,皎潔其行,專心修道,名結夏安居。梵語 vārsika 或 varsa,巴利語 vassa。意譯為雨期。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制安居。「結」是結制;「夏」是夏天;「安」是安定;「居」是居住。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解釋「安居」之字義,即「形心攝靜為安,要期在住為居」。安居之制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採用。於《長阿含》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中,記載釋尊與弟子安居修行之事蹟。《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出釋尊於四十五年間坐夏之地名。關於釋尊在成道後與弟子第一次舉行安居之地點,諸經典所說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為第一次安居之所在。
據《十誦律》卷二十四所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等出家五眾應行安居,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則可不行安居。又出家五眾中,比丘與沙彌一起安居修行,比丘尼與沙彌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於巴利律藏大品入雨安居犍度(Vassupanāyika-kkhandhaka)等中,規定比丘等若不行安居,則墮惡作(巴 dukkata,突吉羅)之罪。
安居之時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個月)為期。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為終日,翌日為自恣日;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則以七月十五日為自恣日;大唐西域記卷二、卷八所舉之安居期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關於安居之種類有二說:一說為前安居、後安居二種,前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後安居始於六月十六日。一說為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三種,前安居始於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於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後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安居之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夏竟、夏滿、夏解、安居竟。結夏與解夏期間,稱為半夏。
(2) 佛陀為何要制結夏安居?
佛弟子用功修行,多在山邊、林下、或水邊、塚邊,靜觀入定,因印度夏季,洪水常常氾濫;佛陀慈悲,為弟子們安全辦道起見,特結制一處聚集修行,渡過夏天,故名「結夏安居」。
由於印度夏天潮濕,是蛇蟲鼠蟻繁殖的季節,為避免蛇蟲的侵害,及防止僧眾,舉足動步時,傷害眾生,故必須禁足,結夏安居。結夏期間,共有九十日,弟子們聚集一處,同修共勉,互相策勵,則道業易成。
(3) 何謂「僧自恣日」?
結夏九十日的最後一天,僧眾必須舉行自恣法,即先自我檢討身、口、意三業,在結夏期中是否犯過?次請他僧眾舉示對自己修行過程中,在見、聞、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令於大眾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眾的檢舉,以發露懺悔,改過自新,回復清淨,名「僧自恣法」。所以這一天亦名「僧自恣日」。
自恣法舉行後,解散結夏安居的聚集,即可回復個人平常所喜歡的水邊或林下等地方去修行,不受結夏安居的拘束,亦名「解夏」。
由於僧自恣日是佛陀在世時制定的,一直延續到今天,基本保持其中的內涵與意義;可以說是全體僧侶的節日,而且大體上由三大語系繼承。這個節日,不是為了慶祝,而是以僧人的自我完善、僧團和合為宗旨。因為佛教的信仰,是依佛、法、僧三寶為核心,如果沒有僧團,佛教就缺乏載體,佛法的實踐就無法落實;所謂「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戒律的落實執行,對佛教而言,其意義是如此的重大!
因此,僧自恣日有別於其它的佛教節日,最能代表佛教的宗旨與本義,突顯世尊的智慧與慈悲,佛陀制戒精神與構建和合僧團的意趣。
「自恣」不是簡單的一種儀式,而是修學層次的進一步昇華;是心靈的洗滌,是僧團的淨化。如《四分律行事鈔》卷上對「自恣」一詞的解釋云:「然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托於他人,故曰自恣。」
(二)、佛歡喜日
一、佛歡喜的原因
佛法出世間而入世間,以利生為本懷,凡有所作,皆欲為眾生「拔苦予樂」,帶給眾生安樂,拔除眾生痛苦,因此,若見眾生捨惡向善,轉迷成悟,返妄歸真,離苦得樂,即暢佛出世本懷,故佛歡喜。
佛陀將自恣安排在夏末的原因,目的就是更好地完善僧團制度,令之和合清淨。自恣的意義,就是鞏固三月期間「所修諸善皆不毀失,行成皎潔」──一方面借助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是希望得到同修們的幫忙,互相鼓勵、策發,在道業上走得更長更遠。因此通過自恣的方法,許多比丘皆得聖果。故說自恣日為佛歡喜日,由於僧人的戒行清淨,得成道果,是十方諸佛所希望看到的。
二、七月十五日稱「佛歡喜日」的意義何在?
概括而言,僧眾自恣後,能令佛歡喜有三義:
1. 十方諸佛因見僧眾能安居精進修行圓滿,故生歡喜。
2. 解夏自恣法後,僧眾能自我反省檢討,及大眾互相檢舉,使於九十日中有犯過者,均能發露懺悔回復清淨,故令佛歡喜。
3. 佛聞解夏後僧眾報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暢佛所願,故令佛歡喜。
(三)、盂蘭盆節
一、「盂蘭盆」的意義
「盂蘭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譯「盂蘭」,漢譯為「倒懸」;「盆」是用器。古德云:「盂蘭即倒懸」義,「盆」即為救護之器,所以『救倒懸,解痛苦』。」
關於「盂蘭盆」一句的解釋,經疏中多有不同的說法;初於唐代慧淨之《盂蘭盆經贊述》中,意指置珍饈美味於盆中,以奉佛施僧而救倒懸之苦;而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卷下》則指「盂蘭」即倒懸之義,「盆」則為救護之器,故以盂蘭盆釋為「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此一說法,後世多為採用。
又據宋代遇榮之《盂蘭盆經疏孝衡鈔.卷上》載,《盂蘭盆經》之經題,意譯為《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盆」字為訛略語,舊譯盆佐那,新譯門佐羅,即「救器」的意思。因此,盂蘭法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救倒懸、解痛苦」。
什麼是「倒懸」?什麼是「倒懸」?就是將一個人頭和腳倒轉過來,即腳和頭的方向反轉,頭向地,腳朝天;試想這是多麼痛苦與難受,尤其是地獄及餓鬼道的眾生,其咽喉細如針,肚大如鼓,莫說食物不能吞,即使水也不能入,常為饑火所燒,縱有食物,一入口中便成火炭,其痛苦就像倒懸一樣。因此,盂蘭法會的舉行,就是要超拔、救度十方一切受倒懸苦的眾生,令他們都能獲得解脫。
二、盂蘭盆供的起源
《佛說盂蘭盆經》為西晉竺法護譯(但《出三藏記集》以為失譯),全文八百餘字,與此經同本異譯的,還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又名《報象功德經》,其文字更短,約三百餘字。此外《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有《淨土盂蘭盆經》一卷五紙。此經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稱為《大盆淨土經》,說十六國王 聞佛說目連救母脫苦之事,各造種種寶盆以盛飲食,獻佛及僧事。
關於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有許多注解。現存的有唐慧淨《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齊《盂蘭盆經略疏》一卷。
盂蘭盆供,出自《佛說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典故。
「盂蘭」是什麼意思?以前有一個將軍去到一間寺院,他不懂「盂蘭」兩個字,於是就把「盂」字,讀成孟子的「孟」字。人家問他,那個寺廟在做什麼法會?他說,正在做「孟蘭法會」。當然是鬧出笑話了! 相信現在可能還是有人,弄不清楚,是「孟蘭」還是「盂蘭」。
據《盂蘭盆經》所說,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他在家時十分孝順自己的母親,出家之後非常精進的修行,因此很快便獲得了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 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得到神通以後,首先就想報答母親的恩德,於是用天眼一見,竟然看見已過身的母親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非常可憐,肚很大,咽喉很小,永遠都食不飽,瘦得皮骨連立,痛苦不堪。目犍連看見這種情形,心裏非常難過,痛哭流涕。於是就運用自己的神通力量,拿了一缽飯送去給母親吃;他的母親得到飯後,便用手遮住,恐怕被別人搶去,這個舉動正顯示過去慳貪的惡習未忘,所以當食物放到嘴裏的時候,馬上就變為火碳,無法食用。目連母親的慳貪,不只是這一兩世,而是多生多世,由於宿世業力的牽引,所以必須受到餓鬼道的報應。
目犍連看到母親如此受苦,心裏非常傷心難過,於是就哭泣著跑去請示佛陀,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救自己的母親呢?佛慈悲地告訴他說:「你的母親罪根深植,已有五百世的慳貪,膠固難解。雖然你的孝順感天動地,且獲得六通,也無法解救你母親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脫!每年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日,不許遠行,應加緊靜修用功。到七月十五日這天,就是解夏日,也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陳露懺悔;如他人所舉,亦應對眾僧懺悔。當此之日,一切聖眾,個個精持律儀,身、口、意 三業清淨,此時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
所以佛陀教目連在這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都置於盂蘭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並將此功德迴向,你母親自然可得解脫。同時,還要迴向與你母親同在餓鬼道中的餓鬼,令他們也得以藉此離苦得樂。你這樣做的話,就可以獲無量功德,而且能救七世父母出離苦趣。」
目犍連即遵照佛陀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設盆齋僧,他的母親,果然即於是日,仰仗眾僧威神之力,脫離餓鬼道之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