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據指,打麻雀源於江蘇一段雀患史。
農曆新年期間,相信不少人都喜歡「玩兩手」,而打麻雀更加是大眾喜愛的活動之一。但問到麻雀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說法。不過有資料記載,麻雀其實與古時江蘇一段雀患史有關,而牌式「筒」、「索」、「萬」,甚至是「碰」和「胡」背後其實亦有一段故事。
對於麻雀起源之說,有指是鄭和下西洋發明了現代麻雀的雛形,也有指是起源於寧波。但大家普遍接受的,相信是江蘇太倉縣的一場「打麻雀護糧運動」。據悉,當時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不過隨着糧食多了,麻雀量因而增加。後來糧官發起獎勵捕雀護糧活動,以減少雀患導致的糧損。
資料記載,這場護糧運動中,主要以竹牌記錄捕雀數目,並以此發放酬金,故又稱此牌為「護糧牌」。而這些牌中正正刻有「筒、索、萬」以及數字,閒時官員們便拿這些牌發明出一種遊戲,而當時這遊戲也稱之為麻雀牌。
那麼筒、索、萬究竟代表其麼呢?據悉,「筒」就是槍筒,其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就是「束」,意指細繩串起來的雀鳥,亦代表消滅了多少雀患,而「一索」意即捉了一隻鳥,如此類推;「萬」便是報酬的單位。
至於「東、南、西、北」,就是影響射擊的風向;「發」則是發賞錢;「白」代表放空炮;「中」則表示射中,亦因此是紅色。「碰」和「胡」其實也有特別意思,「碰」原音「嘭」,表示開槍的聲音;「胡」則是「鶻」,即是一種大鷹,當捉到大鷹了,自然有好報酬,故此「食胡食胡」背後其實亦有段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