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随着人口老化及预期寿命增长,本港的医疗服务需求近年持续上升,整体医疗卫生经常开支由10年前的每年约1,300亿元,激增至2022/23年度的2,200多亿元。当中52%属公营医疗系统支出,私营医疗占48%,即是差不多一半半,但是由私家医院提供的住院服务,却只占整体约一成,九成住院服务都是由公立医院提供,失衡情况严重,导致后者的轮候时间居高不下,由公帑承担的医疗卫生开支不断上升,加剧政府财政压力和影响可持续性。
私院服务收费高于公院,有人认为是自由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现象,但自由市场的前提之一是资讯透明与对等。香港有不少病人,包括部分长者,都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愿意付费多些,以取得更便捷、优质(主要指医院环境和照顾服务,本港公院的医疗专业水平并不亚于私院),以及有更多选择权(包括主诊医生、入院时间、药物来源及病房级数等)的私院服务。
然而,由于本港的私院收费透明度普遍偏低,部分市民担心开支有如无底深潭。尤其在需要做手术及住院时,即使平日光顾开私家医生,不少病人都倾向转投收费极低但专业医疗质素不俗的公院。有保险业界人士亦反映,私院收费如“海鲜价”,甚至出现一些所谓“劏客”情况,令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提高保费自保,影响市民购买医保的意欲,进一步加重了公营医疗体系的负担。
消费者委员会上周发表有关香港私营医疗服务收费的报告,便再次印证了私院收费透明度不足,不同私院甚至同一间私院的同类服务,收费水平也可差距极大。报告提出了多项改善建议,包括要求私院公开价目表及过往的收费数据、必须在进行治疗前提供书面预算、推广套餐式收费、优化私营医疗投诉机制及加强消费者教育等。
虽然私院原则上是以私人企业、自负盈亏方式营运,但不少私院用地都是由政府以优惠地价批出,部分私院近年的扩建、重建计划都涉及政府资助或贷款。当局有必要迅速落实有关建议,加强保障病人权益。
要有效纾缓公私营医疗失衡和公共医疗开支上升问题,除了明确及降低私院收费,理顺公营医疗收支也属必须,尤其要打击滥用和浪费行为。笔者早前提交政府的预算案建议书,便提出通过适度调整收费来减少滥用急症室服务,纠正过量及重复派药问题,以及研究向有能力的“回流医病”人士收取合理的较高费用等。
医管局日前公布优化配药安排,规定院方不能一次过配发过长时间和过量的药物。此举或会为部分长期病患者带来不便,需要加密到医院覆诊和取药。但从另一角度看,亦可减少某些病人、尤其是长者出现食错药、过量服药,或病情出现变化而不自知等问题,并非单纯从节省开支及减少浪费出发,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