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宣布向几乎全球的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不但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在美国本土亦引发股市暴跌和民众抢购潮,担心关税政策会导致物价急升,减息无期,并因其他经济体采取报复性措施而令贸易量大减,企业因看淡前景而减少投资,最终导致失业率上升和消费萎缩,与特朗普希望借关税增加就业和投资的企图刚好相反。
不少经济学家、财金专家和商界领袖都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终会损人害己,作茧自缚。中国政府已严正声明,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将会继续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但特朗普反指中方的反制措施错误,进一步提高中国货品的关税至超过100%,令人担心约于100年前发生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即将历史重演。
1930年,美国因自身的经济和政治考量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二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历史高位,引发多国群起报复。结果美国的进出口在3年内大跌三分之二,失业率升至25%,全球GDP下跌15%。不少历史学家更认为,30年代的大萧条,是导致其后二次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谈政治,从经济角度分析、考量,特朗普向全球狂征关税,估计因美国劳工等生产成本高昂,大部分本土产品相对外国进口货缺乏竞争力,导致企业与职位外流,与多个国家及地区出现庞大贸易逆差。
香港在60、70年代亦曾以制造业闻名,凭借大量来自内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和出口许多价廉物美的成衣、玩具及电子产品。其后内地实施改革开放,加上香港的劳工及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引发工业北移。但香港经济未有就此走下坡,亦从未想过改变自身的自由港及简单低税制优势,而是利用了内地的庞大市场和发展机遇,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不少北移的制造企业亦利用了内地的劳动力和土地,不断壮大。
面对关税战及大国贸易博弈,香港制造业未来是否已无可为呢?笔者认为反而是带来了机遇,但我们必须朝向高质量和高增值发展。价格只是消费者的其中一项考虑因素,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创意特色和品牌也非常重要。过往不少香港人都偏爱日本制造的电器、欧洲生产的汽车和美国品牌的手机,即使其售价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产品。近年港人北上消费及网购成风,价格差异是原因,但内地的产品及服务质素不断提升也是主要关键。早前的“美诚月饼”事件亦证明,冠上香港品牌的产品,在内地有价有市。
在关税战阴霾下,香港更要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包括用好“一国两制”,维持对外开放,加紧吸引外来投资,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把握好内地及其他地区市场,自强不息,壮大多元产业,令经济再次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