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認真與中國合作 德企保持競爭力

2025年04月07日 00: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德國工業界開始認識到一個事實,無論美國特朗普政府如何掙扎希望工業重生,它仍要面對種種難以克服的困難。相反,中國不僅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還將維持數十年無對手。更重要的是,中國在人工智能、航天和綠色能源等高科技,都達到領先地位,甚至連晶片業,都有迎頭趕上的趨勢。
西門子數碼工業(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CEO及企業管理委員會成員塞德里克‧內克(Cedrik Neike),最近接受德國傳媒訪問,提出德國工業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特別在未來的高科技方面。他首先認為,德國的高科技產業要以中國發展為榜樣,更要與中國高科技界合作,西門子就在成都及南京設立自動化工廠及人工智能中心,更把這些生產設計帶回德國,跟以前將德國生產模式帶來中國截然不同。
德國還要加大在中國的企業生產投資,主要原因是中國有平價能源、完整供應鏈、高科技人才和生產的高效率及效能,使德、中合作的產品能在國際市場上,比德國本土生產的更有競爭力。
不過,目前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大加關稅,的確令國際經濟及市場產生不穩定因素及收縮的危機,但德國企業還是強調維護及進一步開拓自由貿易才有希望。
比起高科技大企業,德國另一個首要任務,是扶助當地中小企發展,因為後者才是德國工業生產實力所在,它們貢獻了德國GDP逾六成,對比大企業只是佔稍多於31%。最特別的是,這些中小企業有不少是知名國際品牌,在機械、電機、汽車零件及化工等有小眾市場(Niche Market)的優勢,甚至壟斷能力。然而,這些工業往往數碼化和自動化生產能力不高,甚至被諷刺它們使用傳真機的比率,比11%的自動化比率還高。
如今,德國搞自動化的大企業,正積極協助這些中小企業邁向數碼化及人工智能化,並繼續加強在中國已有的企業發展,或打入中國市場。總而言之,德國的大、中、小企業均相信只有參與中國的發展才有前景,能夠合作分享中國的企業競爭力,才能在國際上生存下去。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