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會展出914件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文物,件件珍品。(設計圖片)
要數近日最熱門話題,一定離不開等待多時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坐落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樓高7層,佔地約1.3萬平方呎,內部設計及整體風格保留故宮的建築特色,9個展廳展出914件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文物,當中有不少都是國家一級文物,現在率先為大家直擊有哪些必看展品及打卡位!同期香港藝術館及科學館也有精彩展覽,無論你熱愛歷史文物、藝術或恐龍,都能夠找到消磨全日的好去處!
必睇位1:過百件國寶級文物
今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品出境外借,當中一級文物就有166件,屬「國寶」級別,包括深受清代乾隆帝喜愛的定窯白釉孩兒枕、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清白玉盤龍紐寶璽等。9大展廳設有7個恒常展覽及兩個首輪開幕特別展覽,例如「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展出179件故宮典藏,介紹清代的紫禁城;「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以時間為脈絡,不同空間為場景,展示18世紀紫禁城的生活點滴;「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為香港首個大型故宮博物院陶瓷藏品展覽,當中169件展品是中國陶瓷史的縮影;而「龍顏鳳姿:清代帝後肖像」以多角度展示8件清代帝後的祭祀朝服像及畫稿。

盤龍紐「大清受命之寶」以玉石雕刻,雕上象徵帝王的龍。(盧展程攝)

白釉孩兒枕來自北宋時期,由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所製作。(盧展程攝)

清乾隆時期的彩雲蝠壽字金龍紋男龍袍,飾有9條五爪龍,另有皇帝的袍服上才能配有的十二章紋,彰顯皇帝的至尊地位和至善美德。(盧展程攝)

清康熙時期使用的「四象馱水法轉水禽鐘」,工藝精湛。(盧展程攝)

清雍正時期的各色釉菊花式盤,集合多種傳統和新創釉色。(盧展程攝)

清乾隆時期的乾隆款彩色玻璃螺旋紋撇口瓶,以紅、白、藍3色相間,製作程序頗繁複。(盧展程攝)

南宋畫院畫家李嵩罕見的傳世花卉畫「花籃圖」,是體現宋代宮廷工筆花卉畫風格的代表作。(互聯網)
必睇位2:Crossover特別展
潮流興聯乘,香港文化都可以與故宮Crossover,「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展出6位香港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包括梁基爵的《慶》、陳家俊的《冥冥之鐘》,以獨特的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和收藏。其中一個開幕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匯聚30件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名作,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另一個為「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精選過百件故宮博物院藏馬文化藝術珍品,以及13件來自法國羅浮宮、以馬為主題的世界藝術藏品。兩個特別展都是期間限定,展期分別是3個月及6個月,要把握機會欣賞。

梁基爵的《慶》,靈感來自香港故宮展出的宮廷樂器「金鐘」和「玉磬」,是糅合清代音樂與當代節慶匯演的大膽嘗試。(盧展程攝)

展廳分別設置了53個多媒體作品,例如展廳二的《夢境》由邵志飛設計,觀眾可以躺着仰望清代宮廷書畫的投影,通過沉浸式體驗,一看古人的生活。(互聯網)
必睇位3:紫禁城建築美學
除了展品外,香港故宮的外觀及建築亦很有特色,整棟建築上寬下聚,與中國古代的文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注入了北京紫禁城的中軸線特色,地面、2樓及4樓均設有中庭空間,正門的朱紅色大門參考了故宮的設計,古色古香,跟可看到日落的超巨型玻璃成為兩大熱門打卡位!

正門入口的朱紅色大門參考了故宮的設計,加入門釘裝飾,古色古香。(互聯網)

2樓南中庭階梯是欣賞日落的好地方,超巨型玻璃可望到窗外美景。(互聯網)
同場加映:藝術館沉浸體驗
香港藝術館自2019年翻新後一直是文青焦點,透過各種互動及多媒體裝置,讓參觀人士擁有沉浸式藝術觀賞體驗。即日至9月14日舉行的《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展覽設有手卷動畫投影及互動揭頁電子書裝置,讓大家了解古代山水畫構圖、詩意畫境、用色、墨技等。投影裝置讓傳統山水畫不再局限於紙上,帶參觀者走進山水世界,配合音樂,感受古人作畫時的情景。另一必看展覽是為慶祝香港藝術館成立60周年而舉行的主題展《行行重行行》,由即日起至2023年3月29日舉行,透過精選藝術館4大館藏──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中多位知名藝術家包括吳冠中、周綠雲、陳福善、韓志勳、唐景森等鮮為人知的作品,透過不同媒介的作品呈現當下的轉變。
現代式展覽早就突破傳統欣賞界限,由即日至2023年3月22日由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創作的《不加思索自畫像》展覽,鼓勵參加者透過互動激發創意,從而審視和展示自己。當中包括大型LED顯示屏、可移動的長櫈和輕觸式顯示屏,大家可在館藏中挑選眼睛、鼻子及嘴巴圖像,當移動長櫈便會改變LED顯示屏上由館藏組成的肖像,組成獨特的自畫像。於香港藝術館除了可參觀各項展覽外,更有不少超正打卡位,每層都有落地玻璃,面向維多利亞港,陽光更透過屋頂的玻璃照射入館,可拍攝出具藝術風格的相片,想拍文青照必到!

香港藝術館自2019年翻新後,於展覽中加入不少互動及多媒體元素。(胡振文攝)

於《行行重行行》展覽中,平面設計師歐陽韋漢的海報作品《重覆》上的字句受世界各地設計師和藝術家啟發,配合AR應用程式,部分海報的文字有動起來的效果。(胡振文攝)

《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展覽透過沉浸式數碼體驗,讓傳統山水畫不再局限於紙上,參觀者可走進山水世界之中。(胡振文攝)
科學館與恐龍同眠
恐龍迷留意!香港科學館將於7月8日至11月16日舉行大型恐龍展覽「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公眾可免費入場。於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展覽廳中,展出各式珍貴展品,當中最大賣點是8組來自德國、瑞士和荷蘭博物館及機構的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標本。其中5組包括三角龍、異特龍、西龍、梁龍和暴龍的骨架是以化石真品和重構骨骼組裝而成,其中一組骨架標本的完整度超過9成,非常獨特和罕有。棘龍和哈特茲哥翼龍為一比一復原骨架模型,其化石真品則置於展櫃內展示。精彩展品還包括整幅埋藏狀態的幼齡蜥腳類恐龍。除了暴龍外,其餘7組化石骨架均是首次於香港展出。
今次製作團隊陣容非常龐大,來自香港、德國、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地的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展品來港前需進行多項專業準備工作,包括骨架組裝、支架組裝測試、化石清潔和包裝等等,工序嚴謹。是次展覽是繼2014年「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巨龍傳奇」後,睽違8年的大型恐龍展覽,館方結合恐龍龐大的體形和多媒體投射技術,讓參觀者有如身歷其境,了解這些史前生物的滅絕真相,並反思如何保護環境。另外,同場亦會舉辦「與龍同眠留宿活動」,各位恐龍迷可在科學館睡一晚,看看會否發夢被恐龍追逐?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將展出8組來自德國、瑞士和荷蘭博物館及機構的史前生物化石標本,圖為暴龍骨架。(互聯網)

應用光雕投影技術,重構哈特茲哥翼龍的原貌。(互聯網)

同場亦會舉辦「與龍同眠留宿活動」,各位恐龍迷可在科學館睡一晚,詳情請留意科學館公布。(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