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被喻為「公屋博物館」的美荷樓,經翻新後近日重開,更推出新展覽還原舊時生活場景。(設計圖片)
近年,「倒數」一詞老是常出現,許多舊建築或老店突然宣布退出歷史舞台或結業,甚至無聲無息的消失在街角。大家感到不勝唏噓的同時,可有想過親身走入社區,尋找香港昔日足迹?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屬二級歷史建築,滿戴社區歷史回憶,近日經翻新後再度重開,除了舉辦展覽神還原昔日屋邨居住面貌,更新增了不少打卡位和有趣互動遊戲。想時光倒流,回到昔日港人聚腳地「打卡」,親身體驗上世紀娛樂文化生活的話,了解本土民生文化!
深水埗壁畫 滿載社區回憶
美荷樓生活館經翻新後,不但加入新主題展區,展館外牆亦新增了由本地藝術家麥震東創作的壁畫,其清新可愛的插畫風格與柔和用色,盡展深水埗由50年代到現今的地區轉變和生活百態。麥震東透露,這幅璧畫不但融入深水埗區多個著名地標,如嘉頓山、黃金電腦商場、布料市場、天台學校及包寧平房等,更暗藏了他的個人小心思:「因為以前有個拖友仔住白田,於是搭車經過深水埗時總會落車食啲嘢,之後再送佢返屋企,所以我見證着美荷樓後的幾座公屋,由地舖仲有人營運到完全遷拆的歷史。還記得拖友仔屋企有部黑白電視畀佢外婆睇粵語殘片,嗰陣已經係00年後;所以我創作壁畫時,就將呢啲風景印象全部擺晒落去。」

展館外牆的壁畫風格清新、色調鮮明,將深水埗區的生活百態呈現。(方偉堅攝)
主題展回到過去
欣賞完外牆壁畫,千萬別錯過地下展廳的10大主題展覽,當中包括雜貨舖「糴米」、大牌檔「食嗱喳麵」、街市檔口「買餸」、制水時期「擔水」、戲院「買飛」睇戲、涼茶舖聽「天空小說」、遊樂場「彈波子」、理髮廳「飛髮」及「跳大繩」等街坊日常生活場景。置身其中猶如親臨50、60年代的香港,了解更多昔日基層市民的生活百態。

地下展廳劃分為10個主題展區,大家可以一次過重溫昔日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老香港情懷。(方偉堅攝)
打卡位1:雜貨舖與流動小販檔
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市民主要從雜貨舖及露天小販攤檔購買生活必需品。前者就如今天的超級市場,雖然貨品種類不多,卻能滿足區內居民的日常所需。由於當時物資短缺,居民需自攜容器去購物,就像現時提倡環保的「裸買店」,而後者的流動經營方式,在當時不但養活了眾多小販,更大大方便市民。下層展覽亦正正設有以上主題展區,更展示了1967年及2021年逾半世紀的物價,讓大家清楚了解不同年代的生活變化。

館內神還原了昔日街邊的露天小販攤檔。(方偉堅攝)

想當年,市民到雜貨舖買糧油或調味料,都要自備容器。(方偉堅攝)
打卡位2:制水區試拎水桶
現代人打開水喉便有自來水,但60年代的香港,供水量相當緊張,一旦雨水不足,就難以持續供水。因此當年港府一度實施制水措施,最嚴峻時每4天只能供水4小時,每家都要出動到公用水喉排隊取水。是次展覽也特別於展館內重現當年的制水歷史,參觀者可即場試拎水桶樣本,了解當年市民排隊取水的感覺,體驗當年的艱辛!

在制水展區內,大家可以拎起水桶樣本,體驗當時市民「排隊」經歷。(方偉堅攝)
打卡位3:上世紀娛樂熱點
今時今日,想食好西、打卡、見Friend見客,當然是去靚靚Coffee Shop或餐廳啦!上一代市民就最愛聚在涼茶舖打躉,一邊歎涼茶與街坊吹水,一邊收聽最新的廣播節目。因此館內設有涼茶舖展區,大家入內參觀之餘,不妨收聽由著名播音天王李我主持的節目《天空小說》,那種屬於廣播的聲音質感,1秒將你帶入50、60年代。

現在的下午茶時間,大家會去Coffee Shop歎啡,但上一代就流行去涼茶舖打躉,一邊飲涼茶一邊聽收音機。(方偉堅攝)
同層還展示了昔日大眾常幫襯的「大牌檔」,此名字緣由其實跟早年的小販牌照政策有關。當時固定攤檔獲發「大牌」,故稱「大牌檔」(流動小販則獲發細牌)。由於大牌檔多是相連而排,所以又稱「大排檔」。大家不妨在此扮吓食嗱咋麵,打卡開心吓!

以前的大牌檔,1碗雲吞麵賣3毫子。(方偉堅攝)
另外,60年代是戲院的興盛時期,市民都喜歡在茶餘飯後到戲院睇戲。所以場館內其中一個展區,就布置成昔日戲院模樣,並播放大家都熟悉的經典電影,如007系列、《黑玫瑰》及《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電影的精彩片段,電影迷不妨來朝聖。

戲院區內,有多齣當年的經典電影供大家觀看。(方偉堅攝)
兒時玩意 包羅萬有
上一代成年人鍾情去涼茶舖、大牌檔或戲院消遣,那麼小孩子又有甚麼娛樂?答案就是館內展出的各式懷舊玩具,大家不妨看看家中有沒有珍藏一兩件?

彈珠、鬥獸棋、飛行棋、七巧板、毽子等,都是昔日最受小孩歡迎的玩具。(方偉堅攝)

舊時屋邨的滑梯由金屬製造,非常容易瀡下去,不過夏天經過暴曬就會變得非常「辣肉」。(方偉堅攝)
結合嶄新方式觀賞
在下層展區打完卡,不妨再上一層屢。1樓展廳除了展示美荷樓的歷史,更新增了互動遊戲與擴增實景(AR)元素,讓大家更了解整個舊時代的氛圍,以及清楚見到昔日大眾是怎樣在此空間生活。同時亦參考了街坊的口述歷史及參考資料,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徙置大廈的環境。
新加入的內容包括天台學校與家庭「手作」工業等。參觀者可透過影視體感遊戲,模擬昔日學生在徙置大廈天台上做早操。另外,又可以一暏當年住過美荷樓社區的街坊留下的印記,例如導演吳宇森、電影《桃姐》監製李恩霖等,都曾經把自己在這一帶生活的回憶,化為創作靈感,極具觀賞價值!

大家可通過平板電腦,以動畫方式觀看昔日居民的生活場景。(互聯網)

這裏重現了昔日婦女在家穿膠花,幫補生計的場景。(方偉堅攝)

展區可以同時容納兩人互動做早操,做完早操後,系統會根據動作的標準性評分。(方偉堅攝)

從居民網絡展覽,大家可以更清楚老街坊如導演吳宇森當年日生活的苦與樂。(方偉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