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難得來到沙頭角,梗係要去打卡!(設計對白)
沙頭角邊境禁區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是曾多次出現在港產片對白:「調你去守沙頭角」;陌生的是大家對這裏所知甚少。隨着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於2024年正式展開,除了橫跨深港兩地的中英街,整個沙頭角大解禁,香港市民及訪港旅客申請許可證後,便可走進這個昔日禁區自由行,以下7大打卡位可別錯過呀!

碼頭盡處的T3純白燈塔及碼頭長廊的壁畫極具特色。(IG@josephine317)
打卡位1:全港最長碼頭
沙頭角雖然不大,卻擁有全港最長的碼頭,由沙頭角海濱一直延展至沙頭角海長達280米。原建於上世紀60年代,後於2004年重建。無論是碼頭盡處的「天涯海角」與T3純白燈塔,或是碼頭長廊與描繪沙頭角人文歷史的壁畫都是打卡必到。大家還可於附近的自助販賣機購買「幸福小魚」,寫上願望後掛到碼頭欄杆上祈願。

沙頭角碼頭長達280米,屬全港最長。(資料圖片)

碼頭欄杆變身成祈願欄,供大家掛上「幸福小魚」祈願。(資料圖片)
打卡位2:最東之角石碑
沙頭角之所以叫沙頭角,據說是源自一位到廣東沿岸視察的清朝大臣,站在沙頭角最東之角、望着沙頭角海有感而發題下的「日出沙頭,月懸海角」詩句。現這個沙頭角最東之角,不僅是豎立了「沙頭角之角」舊式路牌並標示有經緯度,還特設一塊刻有這詩句的石碑,成為一大地標。

跟「沙頭角之角」舊式路牌和「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石碑合照是指定動作。(IG@ panpan_ppw)
打卡位3:順平壁畫街
禁區內有不少充滿文藝特色的壁畫,除了碼頭之外,順平街都有兩幅。高逾2米的壁畫牆描繪着沙頭角標誌性的傳統文化活動「天后醮典」,不僅有舞龍舞獅,鶴佬婦女還會大跳「陸上龍舟」舞。雖然此大型酬神活動每10年才舉辦一次,但大家可從壁畫感受到慶典盛況。

順平街的壁畫牆描繪着「天后醮典」,充滿藝文氣色。(互聯網)
打卡位4:舊消防局
沙頭角有兩家消防局,一舊一新,必去打卡的是位於順隆街與順平街交界、早於1962年為沙頭角居民服務的舊局。雖然已退役20年,但至今仍保留着昔日外觀,最大特色莫過於比一般消防局矮上一截的紅色閘門,門前還會不定期展示1:1復刻的百年前手推消防車。

沙頭角舊消防局門前會不定期展示1:1復刻的手推消防車。(互聯網)
打卡位5:明信片紀念印
講到由殖民時期保留至今的,還有一個具英女王徽章的郵筒,毗鄰舊消防局的沙頭角郵政局左側牆身。為配合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郵局新推出6款沙頭角遊記明信片及2款紀念印,不妨買張明信片打埋印至走。

沙頭角郵政局左側牆身仍保留一個上有英女王徽章的郵筒。(資料圖片)

郵局特別推出6款沙頭角遊記明信片及2款紀念印。(資料圖片)
打卡位6:舊式路牌騎樓群
碩果僅存的T型舊式路牌是20世紀初期產物,現時全港剩下不到80個,沙頭角保留了其中3個,分別是「新樓街」、「車坪街」和「鹽寮吓」,舊路牌另一特色是從右至左的閱字方向。當中「新樓街」又稱為「民初街」,街上22幢騎樓建築早於上世紀初建成,是香港現存少數保存完整的廣州式騎樓群建築,於2011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

「車坪街」舊路牌英文名是「Car Park Street」,與新路牌「Che Ping Street」截然不同。(互聯網)

新樓街22幢州式騎樓建築早於上世紀初建成,於2011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互聯網)
打卡位7:許願瞭望台
雖然中英街現時仍未對外開放,但大家可於中英街花園內的許願瞭望台,眺望這個富神秘感的歷史見證地。而種有櫻花樹的中英街花園,還擺設了一具1:1仿製舊式火車頭模型及復古車站牆身,處處都是打卡位。

於中英街花園內設許願瞭望台,可眺望中英街這個富神秘感的歷史見證地。(資料圖片)

這具以1:1比例打造的仿製舊式火車頭模型,備有復古車站牆身襯托。(資料圖片)
自由行三大必知
1. 申請沙頭角/電子旅遊禁區許可證費用全免,香港市民及訪港旅客皆可經網上平台(www.es.police.gov.hk)申請。首階段每日名額1,000個,處理申請需時3個工作天。
2. 憑電子旅遊禁區許可證,可於所申請日期的7:00am至9:00pm時段在除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範圍遊覽。
3. 前往沙頭角自由行的旅客須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進入,包括於港鐵上水站或粉嶺站乘搭78K或78S(特快班次)巴士;或於港鐵上水站乘坐55K專線小巴;又或在港鐵藍田站乘277A巴士。

特色香煎墨魚卷:由產自沙頭角的新鮮「墨魚滑」跟蛋餅卷在一起炮製,在沙頭角以外很難找到。口感爽脆嫩滑,入口蛋香和墨魚鮮味結合,配以少許特製醬汁,滋味無窮。(互聯網)

懷舊客家炸油糍:炸油糍屬於上世紀的香港街頭小吃,現時在市區很難找到,但沙頭角仍然保留了這種懷舊客家美食,以蘿蔔絲、蝦米和香料等混製,炸至金黃,香脆可口。(互聯網)
同場加映:順道遊鴨洲及吉澳
配合沙頭角開放計劃,即日起新增設每日往來沙頭角碼頭、鴨洲及吉澳等街渡渡輪服務,方便大家遊沙頭角之餘,可順道暢遊鄰近外島。鴨洲和吉澳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印洲塘景區一部分,兩島各具特色。船程約1小時鐘至1小時20分鐘不等。
當中鴨洲因小島外形似一隻「趴地鴨」而得名,圍着布滿紅色角礫岩的海邊環島走,可近距離觀賞多種形成了數千年的海蝕地貌及奇岩怪石,當中最著名的是鴨眼,其他還有鴨腳、大肚婆、蛤蟆和綿羊等,足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至於吉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漁村,連接碼頭的吉澳大街,除了食肆、乾貨海味商店、客家茶粿檔,姻緣樹、吉澳地質教育中心等景點都集中於此。沿着碼頭左邊登上400多級樓梯,還可飽覽「印塘六寶」靚景。

「鴨眼洞」 是島上著名地貌,經漫長地質、風化及海蝕作用而形成海蝕拱。 (資料圖片)

鴨洲擁有香港罕見的角礫岩,更有不少奇形怪石包括這「蛤蟆」。(資料圖片)

吉澳是歷史悠久的客家漁村,擁有近300年歷史,現時島上只有50餘原居民。(資料圖片)

吉澳大街上有售賣客家茶粿的小店,像雞屎藤、花生餅及蝦米餅等都可在這裏嘗到。(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