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洋混搭料理 驚喜滿Fun

2024年07月07日 14: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蒜香鯷魚有機野菜暖沙律:選用日本、本地和外國約35款蔬菜製作,最後放入薯仔泡泡,淋上意大利傳統蒜香鯷魚汁,和薯仔脆餅拌勻享用,清香有口感。(胡振文攝)
日本料理在香港的美食排行榜內,肯定進佔頭三甲位置。傳統日本菜經時日變遷和世界各國菜餚融合,混入其他國家的特色,發展出別樹一幟的獨特滋味。今日為大家介紹兩間位於中環的餐廳,分別主打意日風和日系秘魯風菜式,為和風美饌添加異國風采。
安蘭街:雅致的意日風
有說日本的西餐源自明治時代,當時是上流階層才可享用的美食,發展至明治中期,高級西餐開始傳入民間,餐廳大廚致力將西式味道和日本人口味融合打造出和洋風西餐,還創作出不少特色料理。中環新開的意大利餐廳請來日本籍大廚神保佳永師傅作執行總監,他曾到法國和意大利多家米芝蓮星級任職,並在2010年開始推出自家品牌,於2022在東京開設的餐廳得到《米芝蓮指南》和《Gault & Millau》美食指南的殊榮。這次進軍香港,餐廳選用來自日本、香港本地和各國的食材,混入日式烹調技巧,打造出散發日本優雅風格的意大利菜式。
大廚素有「蔬菜魔術師」美譽,招牌菜有蒜香鯷魚有機野菜暖沙律,這也是神保師傅在東京店的招牌菜,當中用上35款蔬菜製作,菜款不時轉換,近日就用上日本大根、南瓜、本地蓮藕和彩椒、意大利車厘茄等,按蔬菜特點個別進行發酵、慢燉、焙烘、煎炒和油炸等,再加入薯仔泡泡,淋上用蒜頭和鯷魚製作的醬汁拌勻來吃,層次豐富。另一道豆泥海膽意式蛋糕,選用豆蓉加芝士和牛油等做成的意國傳統鹹蛋糕,因配合港人口味而放入海膽和帕爾馬火腿,集鹹鮮於一身。
大廚將經典的米蘭炸牛扒(Cotoletta alla Milanese)來個大變奏,傳統是薄切牛扒,他就用上厚切荷蘭小牛仔扒,沾滿麵包糠再炸至金黃,配有機時令蔬菜沙律和15年意大利陳醋,啖啖肉濃厚美味。日本和意大利同樣有豐富的海產,他就帶來意式龍蝦芝士餃子,以藍龍蝦配Ricotta芝士、油封番茄和紅蝦油,呈現出獨特口感。特別設計的香港限定版羊肚菌金黃雞油菌燴飯,以矜貴藏紅花泡沫和食用金箔作點綴,口感細膩濃郁,令人回味。
米蘭式小牛扒配有機時令沙律:傳統菜的厚切版,荷蘭小牛仔扒炸至金黃香脆後切件,蘸莎莎醬或配食用花和時蔬沙律及15年陳醋一起享用,肉嫩不油膩。(胡振文攝)
意式龍蝦芝士餃子:餡料是意式芝士、油封番茄和法國布列塔尼藍龍蝦,配自家製紅蝦油,灑點橙皮和檸檬皮碎,芝士味濃。(胡振文攝)
豆泥海膽意式蛋糕:傳統意式蛋糕,用豆蓉、牛油、芝士和麵粉製作,加入豆蓉脆片、海膽和36個月帕爾馬火腿片,口感豐富。(胡振文攝)
羊肚菌金黃雞油菌燴飯:意大利米加雞湯燴煮,配上兩款菇菌及金黃色藏紅花泡沫,拌勻來吃,鮮香味濃。(胡振文攝)
執行總監神保佳永師傅(互聯網)
擺花街:濃厚秘魯氣息
不同年代都曾爆發移民潮,如19世紀日本因經濟原因出現大量移民,部分遠赴南美洲發展,他們在秘魯落地生根,更將日式烹飪手法帶到秘魯,打造出自家菜系。中環一間日系秘魯餐迎來新任行政主廚Stephan Joubert,菜單由小食、卷物、串燒和主菜都煥然一新,帶來傳統和創意兼備的日系秘魯美食。
想和朋友熱鬧地邊飲邊分享美食,散發日本風味的小食和串燒是不錯之選。吸睛的慢燉牛頰肉粟米卷餅,入而是慢煮12小時的牛頰肉和牛油果慕絲,配紅菜頭粟米卷餅,軟腍美味。創意卷物就以傳統醬汁與食材作新穎搭配,如油甘魚炸蝦卷加牛油果配青檸莎莎醬,燒鰻魚卷加入牛油果和天婦羅,口感香脆。又有以加州卷變奏炮製的辣味加州卷,三文魚、忌廉芝士和牛油果加秘魯甜辣醬,吃出異國風味。
在日本流行吃烤雞肉串等串燒,加點秘魯醬汁即成特色串燒,例如澳洲草飼牛肉配黑薄荷醬牛油,肉味香濃。燒海鱸魚配黃辣椒醬油,魚香肉辛。慢煮炸豬肋骨抹上秘魯紅辣椒味噌燒烤醬,好吃到連骨頭都想吞落肚。燒三文魚扒配秘魯黑辣椒照燒汁和山葵青檸蛋黃醬,香辣無比。最後以多款海鮮、帕爾馬芝士配番茄辣椒醬煮的海鮮燉飯作主食,夠晒飽足。
傳統秘魯海鮮燉飯:米粒加番茄醬和秘魯辣椒烹調,加入帶子、章魚、青口、蝦肉和魷魚等,配忌廉和帕爾馬芝士拌勻吃,香辛鮮味。(互聯網)
燒鰻魚卷:鰻魚加牛油果和鰻魚汁,表面灑天婦羅碎,一啖放入口,鹹鮮有口感。(互聯網)
燒三文魚扒:受日式照燒三文魚啟發,將秘魯黑辣椒照燒醬塗在魚肉上燒烤,配山葵青檸蛋黃醬,魚肉味突出。(互聯網)
油甘魚炸蝦卷:炸蝦天婦羅加牛油果、油甘魚,配青檸莎莎醬,微酸醬汁能提升魚肉鮮味。(互聯網)
慢煮炸豬肋骨:豬肋骨經鹽水先醃後慢煮6小時,沾麵粉炸至金黃酥脆,淋上秘魯紅辣椒味噌燒烤醬,撒芝麻和細香葱,香口惹味。(互聯網)
行政主廚Stephan Joubert(互聯網)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