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智庫:夫妻「講錢傷感情」?專家話「唔提仲易分」

202108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兩人由拍拖到結婚,即使過程中經歷不少甜酸苦辣,兩個獨立個體真正展開新婚生活時,不少現實問題才正式「殺埋身」,如何攜手愉快共度下半生,確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一講到錢銀問題就會傷感情。理財專家指出,夫妻之間、以至家庭的理財層面相當廣泛,雙方最好預早達到共識,因為具有良好的家庭財務規劃,絕對有助減低大家生活中出現的無謂爭拗,達致長遠的家庭和睦。
【結婚必須買樓?】
香港樓價高不可攀已是不爭的事實,引致近年不少情侶因為未能成功「上車」而延遲結婚大計,甚至改變生育計劃。至於部分有幸得到「父幹」、「母幹」,甚至「祖父母幹」的一群,即使成為有樓一族,又是否會「真心」高興呢?答案人人不同,因為未必每對夫婦都想做業主。
傳統觀念上,或許女性較希望婚後可以有自己的安樂窩,將組織小家庭的安定感建基於一層物業之上。至於男性或會認為樓價不太合理,且部分會認為供樓犧牲生活質素,又或會影響現金流的靈活應用。故此,雙方最好在婚前已就居住問題作出理性討論,例如買樓與否?先租後買?抑或與「長老」同住?事前有商有量,免於在婚後先為住屋問題出現爭拗而大傷感情。
【設立共同帳戶可行嗎?】
兩人結婚成家立室,會涉及不少開支。理財專家表示,如果雙方為了可以清晰地了解家庭的資金流狀況,可考慮開設「共同帳戶」去管理,並建議最好在婚後的首3個月內詳細紀錄有關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家居互聯網費用,買餸或外出用膳開支等,記低每月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確認每月開銷之後,再釐定設立「共同帳戶」的金額。
專家指出,對於雙薪家庭,兩夫婦的收入不同,確定每月家庭總支出之後,假設每月開支1萬元,雙方要商議好各自付出的比例,係二人平均攤分,每人5,000元?還是由一個人支付,另一人則負責家庭其他開支呢?至於單薪家庭,若女方從事家庭主婦角色而「零」收入,賺錢重任就落在丈夫身上,故每個家庭要按自己的情況適時作出調整。
大家一旦同意設立「共同帳戶」,又是否代表可以「干涉」另一半的私人花費呢?專家認為很難一概而論,建議雙方可以協議好如某方計劃大額消費去購買心頭好,便應告知對方,因為對伴侶的尊重同樣重要。
專家並提醒,生活中難免有突發事件出現,當中可能會產生額外開支,故共同帳戶內,除了儲蓄正常所需支出之外,最好再額外多儲至少10%備用資金,以應付突如其來的狀況。
【告知對方每月供養父母開支】
兩人自組小家庭,開支可謂「一闊三大」,除了燈油火蠟、柴米油鹽等日常家庭雜費之外,雙方婚後很多時仍然要繼續分別供養自己的父母,給予他們生活費。
有家庭專家指出,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往往很多夫妻都缺乏討論,但無論支付與否、金額多少,都會影響家庭的總收入流,故專家建議雙方要坦誠交代各自的家庭狀況,並最好講出將要給予多少家用。不過,即使要給家用父母,都應該以「不影響家庭生活質素」為原則,免得令對方不滿。
【檢視保單提升家庭保障】
講起突發事件或者意外,都會對家庭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從中帶出保障的重要性,而購買保險便是其中一個理想的方法,將風險轉介予保險公司。
財務分析師建議,夫婦婚後應該檢視雙方現有的保單,包括二人各自的人壽、危疾、住院、醫療,以及失去工作能力的保險保障額,看看有否重覆購買或欠缺哪一類型的保單,再依據最新的家庭生活開支與負債狀況,去調整保障項目和額度,將雙方的保障調整至合適水平。
保險界人士又提醒,無論是準備購買或已投保的保單,隨着人生階段的改變,適宜定期檢視保單內容及受益人等。
【了解對方的投資取態】
每個人的投資取態都不一樣,可以是進取型,如買賣期貨或者股票;亦可以是保守型,傾向投資外幣及基金等,但成為夫妻後,總要為對方著想,所以彼此的投資意向少不免要作出協調。在大家共識下,賺錢時能夠共同分享,蝕錢時不埋怨對方,一齊承擔。
事實上,任何投資都有賺有蝕,專家建議,不妨先了解另一半對回報及風險的看法及認知,並做好風險管理及心理準備。否則,若只可以共富貴而不能共患難,雙方關係難以保持長久。
【找專家尋求理財分析】
說實在,維繫一個家庭的基本元素當然是以愛為首,但基本運作的核心仍離不開與金錢有關,故夫妻往後共同生活的路仍然漫長,期間雙方不能逃避討論錢銀問題,所以無論婚前及婚後就家庭財務規劃一定要有共識,盡可能保持開放及積極的溝通。
如果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理財規劃共識,不妨轉而向專業的財務顧問尋求協助,從中取得大家都接受的平衡方案,萬萬不要因為金錢而破壞雙方關係。
【財產分配要有共識】
所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信每對夫婦都以攜手走到白頭作為終極目標,但世事無絕對,或許經歷過長久的相處先發現當中出現諸多難以預測的問題,結果走上離婚的不歸路,除了傷心,「分後」最頭痛要處理一大堆財政問題,所以不少大家族或者有錢人,為省卻日後可能遇到的麻煩,都會與另一半簽訂「婚前協議書」,一旦兩人感情出現問題,已預先安排離婚後的財產安排,以免到時因為雙方關係轉差而難以達成共識。
理財專家指,兩個人的財產,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高度透明,讓對方真正掌握自己的財政狀況,有利管理及保障大家有安穩的生活。不過,一旦分開,大家共同拚搏回來的財產達致平均分配則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例如若結婚時已購買物業,「分後」物業該如何分配?繼續供樓還是賤價而沽?以上種種問題,大家都應該有個預算。
有家庭專家不諱言,很多夫妻感情破裂,部分因為彼此的金錢觀及價值觀出現分歧,所以只要雙方多加溝通,就可以減低因講錢而失感情的困局,彼此才能和和氣氣共度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