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家長宜藉利是錢讓小朋友明白金錢概念。
每逢農曆新年,小朋友就最開心,因為又有一大筆利是錢進帳,這也是他們接觸最多金錢的節日。據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調查,小學生平均每月零用錢僅約449元,在農曆新年𢭃得的利是錢對他們如同「巨款」,爸媽不妨趁機向他們傳授正確理財觀,向一眾財金專家偷師,為小朋友打理好「身家」,助力他們變成懂得精打細算的小富翁!
投委會早前進行的調查顯示,49%家長會讓小朋友擁有部分或全部利是錢;只有28%爸媽有跟小朋友談理財觀;12%爸媽則認為小朋友年紀太小未能理解,故從沒跟他們討論理財觀念。由此可見,爸媽對於教導小朋友理財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李偉傑:敍做定存 僅花費小部分
天風國際證券集團經紀業務部董事李偉傑(Jason)稱,其14歲兒子Kody在小時候已開戶,每年把利是錢點算好後就存入戶口,並會提取小部分款項作消費或買喜愛的物品。他指會將大部分資金敍做定期,惟日後可能會「抽少少嚟買股票」。他舉例,若有8,000元利是錢,會把7,500元儲起,剩餘就讓兒子買心頭好,用來慶祝爸媽生日,又或者在父親節、母親節買禮物給爸媽。
電子利是缺乏儀式感
電子利是在疫情期間興起,向小朋友派發是好是壞?Jason指派電子利是的好處是環保,免卻使用利是封,惟他不建議使用,認為小朋友𢭃利是並親口為對方送上祝福更好,並可承傳傳統,電子利是似乎只是「入咗數畀你」的動作,欠缺節日感及儀式感,除非對方身在遠處未能親身派發。
此外,他早已教導兒子要把利是錢儲起,不可胡亂花費,並提醒他們利是錢是家人及長輩給予的祝福,如何花費很重要,使用前須考慮清楚。他坦言,教導小朋友理財時,家人及長輩也要配合,爸媽用心向小朋友灌輸正確理財觀,例如要先付出才能賺取零用錢,但有時長輩一下子向小朋友獎勵大額金錢,會令小朋友易有不勞而獲的錯覺。
分享金錢觀 做好榜樣
Jason又指,如何用錢的觀念極為重要,現今小朋友容易對很多事情視作理所當然,爸媽須教導他們並非如此。他建議父母可向子女解釋賺錢方法,並以低買高沽的例子解說,例如當見到日用品有特價,就可買多一些。Jason在日常生活中會向兒子傳遞節儉的訊息,並強調應使則使,以在餐廳吃飯為例,本身有在家煮食的Jason會向兒子解釋,自己都做到聖誕大餐的質素及分量,且人均花費僅120元,外出享用價錢就貴得多,當然一家人間中也會外出吃飯,不過會找一家性價比高的餐廳。
現今小朋友生於物質較豐富的年代,不少人上學都用名牌書包、皮鞋及手機等,Jason對此表示,「如果(小朋友)係着喺身都捨得使」,買一雙較貴的鞋,讓兒子穿得舒適,惟他對買電子產品有保留,指買iPhone對小朋友學習及成長作用不大,小朋友用來玩遊戲居多,故他寧願提供速度較慢的手機,減低小朋友打機興趣。
Jason一直為兒子做好理財規劃,除了把利是錢儲蓄並敍做定存外,亦有買儲蓄保險作升學用途,並建議兒子日後可買入收息股。他平日也會向兒子灌輸財金知識,如講解航空股及內地餐飲股前景。
最後,Jason認為家長教導小朋友理財,關鍵是做個好榜樣,如果爸媽亂使錢,講解過程中就難有說服力。他又指,須向小朋友傳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理念,並提醒慎防網上詐騙。同時,要及早向小朋友解釋信用的概念,因他們18歲即可申請信用卡,須明白要償還信用卡欠款。
洪龍荃:儲起買股 培養投資概念
80後少年股神、現任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的洪龍荃(Larry)育有4歲的兒子Carson及兩歲的女兒Alison,對於協助小朋友打理利是錢別有一套。他指子女年紀尚幼,接觸金錢概念不久,但仍會在其利是錢提取約十分之一,讓他們想想未來一年想買的物品,並鼓勵他們分段去花費,學會延遲享受,另一部分則儲起作投資。
他舉例,小朋友有5,000元利是錢,當中會撥出500元給他們花費,餘下4,500元,不過Larry會額外再給4,500元,把金額倍增。他為哥哥及妹妹打理身家的方式是為二人開戶,兩兄妹分別有10萬元資金「打底」,連同他們出生以來收到的利是,Larry基本上都把資金用於投資,主力買入股票。
涉獵中美股票指數基金
他補充,兩兄妹的投資項目有少許不同,哥哥起步較早,二人投資回報也有差別。他2021年為哥哥買入中資股,過去幾年該類股份回報較差,然而目前兩兄妹投資項目大致相同。在2023年出生的妹妹投資時機較好,Larry為她買入美股,包括蘋果公司及微軟等,以及少許指數基金。Larry期望,當子女到8至10歲時,可與他們一起了解資金的每年投資情況及增值部分;待二人升上中學,Larry冀他們會參與投資,逐漸培養子女的投資增值概念。
電子利是盛行,惟他認為此對於教導小朋友理財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即使是成人,由於交易電子化,對於平日花費多少也可能感覺模糊。
購物重性價比 延遲消費
從日常生活着手教導子女理財最為貼地,Larry與子女到內地旅遊時買下售價16元人民幣的熊貓公仔紀念品,另一店舖則標價28元人民幣,他趁機教導子女辨別價格,帶出購買時宜貨比三家的訊息。他與小朋友在超市購物時也會引導他們思考,指有些特價品較相宜,故可買更多。
他建議應逐少向子女灌輸性價比的概念,貴價品未必不好,重點是「值唔值」。當小朋友見到熊貓公仔想購買時,Larry會勸說可再看看其他店舖的產品,可能會有更便宜、更精美的選擇。小朋友逛玩具店時總難以抗拒誘惑,Larry也曾被要求買玩具巴士,但他會提醒小朋友家中已有不少,並利用延遲消費概念打消其衝動購買的念頭,並指物品夠用就好。
家長搵食艱難,小朋友未必明白,Larry會向他們講解,今時今日兩兄妹擁有的東西,自己小時候並沒有;當小朋友就反問Larry以前是否很窮,他會解釋之前生活環境欠佳,後來有所改善,都是因爸媽都勤力工作,「錢係要用努力換番嚟」。
最後,熟悉金融市場的Larry再向家長派貼士,提醒投資涉及風險,如果本身並無太多時間留意市場,可考慮儲蓄型產品及定存,而且配置比例宜偏高,股票投資方面則可選取指數基金。
朱紅:藉日常生活灌輸理財觀念
在教導小朋友處理利是錢前,育有一對姊弟的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部董事朱紅(Niki)稱,會先向他們講解何謂利是錢,當中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利是,另一部分為錢,利是為長輩給予小朋友的壓歲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以辟邪、趨吉避凶的物品,至於錢並不是從天而降,是靠每個人辛苦地付出而賺得。
Niki強調,會向9歲的弟弟及12歲的姊姊解釋清楚利是錢概念,又會吩咐他們把利是錢置於枕頭底下直至初十五後才拆開,她無特地叫小朋友把利是錢放入錢罌儲蓄,惟會協助小朋友把其儲起。至於如何為小朋友分配及教導其使用利是錢,Niki指若小朋友需要用錢,他們全家會一起商量,不會阻止花費。
提及教導小朋友認識實體貨幣,Niki平日會跟小朋友逛超市、文具店,讓他們有機會花錢購物,接觸金錢及理解當中概念,在他們購物時並會提醒手上持有的金錢數目。
教導分辨想要及需要
家長對於培養小朋友養成良好理財習慣方式大同小異,Niki就提及爸媽要以身作則,指他們一家所買物品都是確實需要,並教導小朋友分辨「想要」及「需要」。Niki指,人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但須思考到底是否需要。她舉例,小朋友升上小學需使用原子筆等文具,這些都是必需品,故會為他們添置,惟會提醒子女在購買時要比較價錢及品牌,並會互相討論及分享購物經驗。
她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會把握機會與子女討論理財心得,購物時會說明目的。她提到,女兒得知同學生日,並向對方送禮,如果日後同學也向女兒送禮,則提醒宜向對方回禮。Niki就是透過如此方式協助子女建立價值觀。
至於兩姊弟平日使費,上學的交通費都以八達通繳付,二人也有零用錢,弟弟每周有約70元,姊姊有約150至200元。如果子女跟同學有特別聚會,Niki會視乎情況額外給予零用錢。部分學生步入青春期可能有追潮流心態,想擁有新款手機及名牌書包,Niki不認同這種消費概念,並認為兩姊弟購買的物品宜符合學生身份,以樸實及實用為主。
鼓勵研究公司作投資
Niki會否為兩位小朋友及早投資,為日後升學未雨綢繆?她表示不想太早為小朋友鋪路,要視乎他們未來會否有能力及興趣讀書。由於職業關係,她不太方便為子女投資,僅為家庭置業。子女課本有時提及金融題材,她會趁機講述富豪如蓋茨(Bill Gates)的事迹,包括其上市公司市值、平時如何努力等,也會提到賺錢途徑除上班外,投資是其中一環。她透過這些互動,擴闊子女視野,甚至鼓勵他們對公司做研究,了解日後可否投資。
Niki教導小朋友理財甚有心得,她補充,子女須了解錢從何來,不希望他們浮誇地消費,但也不希望如守財奴般生活,並認為進行親子活動時不用去消費太貴的地方,即使在特別日子,可能單去行山已不錯。
鄧聲興:愈早儲蓄 複息效應愈大
育有一對8歲龍鳳胎的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Kenny),在兩位小朋友年紀尚幼時已分別為他們開設戶口,若小朋友收到利是錢就會將大部分存入戶口,留下少許作零用錢。Kenny指會提醒儲蓄習慣的重要性,並要留意時間效應的概念,不論是儲蓄還是投資,因時間累積起來會產生複息效應,可帶來高回報,時間愈長,累積財富的機會愈大。小朋友理財方面的優勢是其時間較長,可令複息效應最大化。
傳授現金流收入概念
目前他除了為小朋友開立儲蓄戶口,也有買儲蓄保險,可定下存款目標,儲下的資金作未來出國或升學之用。如果小朋友單純開戶去儲蓄,他認為做法不是目標為本,反而爸媽仔細計算小朋友未來所需的教育經費,由其出生開始已開始籌劃,則來得更有效率。
Kenny表示,由於小朋友未有賺錢能力,金錢往往來自利是錢及長輩,個人儲蓄不多,因此爸媽向他們灌輸理財觀念極為重要,尤其是現金流概念。他認為小朋友須懂得「計住條數」,他們平時也可在學校學到理財知識,如了解到在家中幫忙做家務,有時會獲得「酬勞」,從而明白收入概念,以及透過工作才能賺取收入。
如果小朋友只有利是錢作為收入,因利是有「不勞而獲」的性質,可能令他們以為不用工作就可有錢收。他又建議可向小朋友解釋每月支出不可多過每月收入,否則財政狀況易變成負數,更有可能愈負愈多,入不敷支。
小朋友如未有手機,收電子利是機會較低,Kenny也指港人多以實體利是為主。有人認為電子利是對於小朋友學習理財效果可能欠佳,Kenny則提到內地例子,稱如果電子利是配合電子消費,小朋友學習時更易掌握清晰概念,AlipayHK、WeChat Pay HK每筆交易都有紀錄;不少內銀提供的應用程式(App)都有列出個人收入及支出紀錄,讓客戶了解現金流狀況。
生活入手學消費不浪費
就如不少家長一樣,Kenny同樣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向小朋友傳授理財知識,例如在餐廳吃飯,子女會留意餐牌,了解菜式價格,並開始建立銀碼大小的概念,意識到超過100元的菜式屬於昂貴選擇。
他認為教導宜一步步來,可先勸導小朋友不要浪費食物,再教導他們了解餐牌菜式價錢。購物方面,他指學校有類似活動教學,令他們了解到「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操作。
對於小朋友完成一項事情或目標,有家長派錢獎勵,不過Kenny就可能買禮物或跟小朋友去旅行,而非用現金形式給予。目前兩位小朋友仍年幼,因此持有真金白銀去購物的機會不多,他們每周零用錢約100至200元。
最後他強調,小朋友及早學習理財非常重要,到日後出來社會工作才去了解恐怕已太遲,尤其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但退休年齡卻無延長太多,在工作時期為退休生活作準備的迫切性更加大。

李偉傑(右)稱,教導小朋友理財時,家人及長輩也要配合。左為其兒子Kody。

鄧聲興

洪龍荃(左一)指,會鼓勵孩子分段去花費,學會延遲享受。左二起為其兒子Carson、女兒Alison及太太Tiffany。

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