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人類大腦突觸具可塑性 有望治療抑鬱症

202105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圖像,將樹突棘(黃色區域)和它們的脊椎器官(紅色區域),以及突觸末端(藍色區域)可視化。
神經學界普遍共識認為,人類大腦會不斷變化、重新連接自身並適應環境刺激,從而學習新事物和創造記憶,但一直未能證實重塑過程發生在人類神經細胞之間的接觸點,即直接在突觸處。德國弗賴堡大學的研究小組近日證明了人類具這種突觸結構和功能可塑性,將有助研發抑鬱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
外媒上周六(15日)報道,該大學解剖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弗拉霍斯(Andreas Vlachos)的團隊透過實驗,用人類大腦皮層的樣本,調查作為突觸一部分的樹突棘接觸到維他命A衍生物維他命A酸後,會否發生變化。樹突棘在神經元之間負責接收、處理和傳輸信號,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
研究發現,維他命A酸不但增加了樹突棘的大小,亦增強了它們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能力。團隊認為,維他命A酸是人腦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信使,抑鬱症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樹突棘數量或形狀也與常人不同,今次發現亦有助識別人類大腦突觸可塑性的關鍵機制。以往有關突觸結構和功能的協調適應只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研究結果已在科學雜誌《eLife》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