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世界視線】戰爭釀人道災難 難以搞禁制討償
2024年01月05日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德國批判社會理論大師本雅明,曾批評戰爭是人類對科技的誤用,他說:「本來可以掘泥土搞水利變成掘戰壕互相殲滅,本來可以用飛機來播種變成用來扔炸彈。」戰爭帶來巨大的人命傷亡、資源浪費及戰爭地區的嚴重破壞,但其實不單止交戰雙方要付出人命及經濟代價,連整體人類社會及環境,都要付出莫大的代價。
戰爭最大的環境破壞,首先來自重金屬污染,因為無論槍炮彈或火箭彈,以至軍艦、飛機,都以金屬構造為主,這些物料的研製,基本上不需要有非常高純度的金屬冶煉,因此它們含有大量有毒的重金屬如鉛、水銀及鎘等,會不斷分解散發在土地、地下水及空氣中,對人體、動植物及環境生態造成巨大傷害。
此外,空襲或炮轟造成對石油生產、提煉及儲藏設施的破壞,石油或燃油,還有被打擊的化工廠及軍火庫等目標,焚燒會帶來空氣及土地污染。在以巴衝突中,加薩地帶被轟炸帶來對交通、供水、電力及能源設施的破壞,也帶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被炸的建築物會有鉛及石棉污染,清理困難,亦帶有高度致癌物質。當然,最恐怖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日本侵華使用毒氣,還有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灑下8,000萬公升高度致癌物「橙劑」(Agent orange)帶來的環境及人道災難。
專家們亦對俄烏戰爭帶來的環境污染及氣候惡化影響,作出不少研究和記錄,社會必須正視。早前在阿聯酋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有專家指俄烏兩國在戰爭中已釋放出1.5億噸二氧化碳,等於比利時一年的排放量,當然還未計算硫及磷等劇毒氣體。烏克蘭20%土地被破壞,其中有600種動物及750種植物受到嚴重生存威脅,單在黑海就有3,000條海豚死亡。而赫爾松州的新卡霍夫卡水力發電站水壩被炸,亦帶來環境災難。
根據《日內瓦公約》,戰爭要有人道基本底線,禁止破壞環境,例如不能污染水源,不能用化武破壞森林土地,不能應用大面積地雷及鈾等放射性物料威脅生命。事實上,因戰爭威脅被迫遷徙的民眾,亦要付出莫大的代價,而這一切都牽涉賠償問題,可是美國等西方大國對此似乎漠不關心!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