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細心臟起搏器 華學者提出體液供電概念

新聞觀看次數:2k
香港時間
04月03日(四) 21: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開發的心臟起搏器堪稱世上最小,體積比一粒米還細小。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周三(2日)刊登的一篇研究指,由美國西北大學團隊領銜,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等多間大學研究者合作,成功開發了世上最小的心臟起搏器,不但體積比一粒米還細小,更無需外部接入電源或替換電,只需體液就可自行發電,驅動心臟跳動。
該微型裝置尺寸僅為1.8毫米×3.5毫米×1毫米,體積比目前已知最小的起搏器之一「美敦力Micra」約小500倍。它可通過寬度小於3毫米的皮膚切口微創植入,以導入器直接注射到心外膜下心肌淺層,通過光控開關遙控起搏,配合皮膚貼片監測心電圖等,一旦發現心律失常,皮膚設備就會發出近紅外光,實現自主閉環心臟電療。
裝置利用身體自身環境發電概念,由中國博士後張亞敏提出。內置電極由可生物吸收材料組成,陽極(即負極)為鎂(或鋅),陰極(正極)為三氧化鉬。心臟周圍體液成為電解液,當電極接觸到就觸發陽極和陰極之間電化學反應,產生電流傳遞給心臟驅使跳動。
領導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羅杰斯(John A. Rogers)介紹,該裝置極大降低傳統起搏器所需的侵入性手術風險,比如感染或心肌損傷,甚至適用於新生兒。所有材料可在2年多完全生物吸收,使用完就會在體內無害溶解,無需手術取出。本次研究主要在小鼠、豬等動物模型和離體人類心臟組織上實驗,預計兩三年內啟動首次人體植入研究。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