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巨型史前袋鼠 太「宅」致滅絕

新聞觀看次數:3k
香港時間
04月26日(六) 21: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巨型史前袋鼠長期活動於小範圍內,最終自取滅亡。
澳洲科學家近日發表研究揭示,曾棲息在昆士蘭省的巨型史前袋鼠雖然體形龐大,但是長期只在小範圍內活動,是名副其實「宅男宅女」,有關特性或成為牠們走向滅絕關鍵原因。
研究指,原短面袋鼠屬(Protemnodon)物種生活在距今約500萬至4萬年前,體重可達170公斤,約為現今最大紅袋鼠的兩倍。透過同位素分析袋鼠化石牙齒,團隊發現牠們只在石灰岩洞穴及其周圍小區域等特定棲地活動。
研究人員認為,化石出土地點、埃特納火山長期為熱帶雨林環境,食物資源豐富穩定,為巨型袋鼠提供生存條件,洞穴可幫助躲避掠食者。直至約28萬年前,氣候變化導致雨林被更耐旱植物取代,食物來源開始分散,巨型袋鼠無法遠距覓食,最終陷入生存困境,安於現狀成為致命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