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雞記 成就本地麻雀文化
201801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細鷄(林國強)於1956年成功爭取麻雀館合法化。
【特約報道】提起麻雀館,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三山五嶽、烏煙瘴氣等印象,但其實麻雀館不單是一個提供娛樂的地方,更加是一種本地獨有的文化,而箇中的故事,則要追溯至30年代,當年仍是一名水果商人的林坤,在夢見鷄鳴報喜後中了馬票,間接造就了麻雀館的出現。
【從士多到麻雀館】
林國強兒子說:「那時大約是30年代,中了馬票後,林坤用了這HK$105開了一間士多,打算兼賣紅、綠豆沙糖水和一些小食,想不到愈來愈多街坊幫襯,由於當時娛樂的選擇不多,街坊沒有地方消遣,所以很多都會來士多租麻雀打,由於當時的麻雀大多是竹製,相對容易損壞,因此街坊都會自發性地留下少許貼士,用作修補麻雀,慢慢形成了後來麻雀館『抽水』、『水份』等規矩,後來,愈來愈多街坊會來士多打麻雀,所以便由一間士多,變成了一間麻雀店,再變成日後的麻雀館。」
【成功游說政府發牌】
50年代,麻雀館面臨了第一個難關,但在林坤兒子林國強的努力下,最終也迎刃而解,林先生續說:「1955年,港英政府有意實施禁賭,希望取締所有麻雀館,或許是因為當時的牌主都沒有接受太多教育,加上那時細鷄(林國強)是當紅騎師,所以獲邀出任首屆『港九麻雀商會』主席,由他來負責領導,游說政府發牌給麻雀館。終於,細鷄在約6個月後游說成功,政府亦在1956年發出了相等於一副麻雀牌數的144個牌照,讓麻雀館營業,而『鷄記』亦成為香港史上首間獲發牌的麻雀館。」
【引入新玩法 捱過沙士低潮】
獲發牌以後,除了限制了麻雀館的營業時間,工作人員亦要接受額外的審查,而當中比較有趣的是,當時港英政府為了不想鼓吹賭博,因此把牌照上的英文寫成為Mahjong School(麻雀學校),而打輸麻雀亦因而被稱為「交學費」。在往後的日子,麻雀業一直有不錯的發展,直至2003年,麻雀業再次因為沙士而面臨危機,「沙士時代,因為少了人會到公眾地方,令整個麻雀業也一落千丈,但雞叔也想了很多不同方法來補救,試過推出2人和3人麻雀,令人數不足也可以開局,但最大的轉變是,雞叔吸納了一些新穎的麻雀玩法,就是來自深圳的碰貢牌。這打法比較容易玩,技術上的要求亦較低,而速度也相對較快,客人也很喜歡,所以由最初只有一張枱玩碰貢牌,到半間麻雀館,演變到現在全部麻雀館也是打碰貢牌。」
除此之外,深圳牌一開始便採用自動麻雀枱,既可以加快牌局速度,又可以防止有客人出千,加上近年麻雀館大多採用較寬敞的設計,亦沒有了昔日煙霧彌漫的感覺,令麻雀館開始有年輕化的趨勢。而最近出版的新書《雞鳴報喜》,便記錄了「雞記」家族的傳奇故事,當中除了有麻雀館的發展,亦收錄了雞叔在馬場上的事蹟,希望透過這些故事,鼓勵香港人堅持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