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專家 分享揀背囊貼士

201810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首位登上珠峰的女性、行山專家曾燕紅(Ada),現為Checkpoint Outdoors戶外用品店主理人曾燕紅(Ada)。(方偉堅攝)
秋風起又是行山郊遊的好日子,去行山除了行山鞋外當然不少得背囊擺放雜物。想輕鬆又安全在香港行山,揀背囊以至是Pack背囊都大有學問。今日邀請首位登上珠峰的香港女性、行山專家曾燕紅(Ada),同大家分享揀同執拾行山背囊的心得。
輕裝上路 行山更輕鬆
大家對行山背囊的印象都是又重又大,但Ada說在香港行足一日山(如不露營)即使是附有水袋容量只有幾公升的小背囊已經好足夠。「行山最緊要是飲水,香港大部分行山徑行每十幾公里都會有補給,這類小背囊可載1至4公升水,在香港行足全日都好夠用。再放電話、少量補給食物同錢絕對放到。行山最大樂趣是要輕鬆,享受行山中的過程,所以背囊最緊要輕,那些美食就留番行完山返屋企才慢慢享用。」近幾年背心款的背囊愈來愈流行,即是沒有背架的行山背囊承托力已做得好好,力量可平均分布全身。當然背架的背囊亦有其好處。「有背架的款式當然承托力更好更舒服,但亦會令背囊更重,如果真係要孭好多重要物品就可以考慮。」如想帶多少少生果、衫、拖鞋可揀大少少,但一般來說10至20公升都好夠。去十幾廿日的甚至是一個月的露營旅程,或是由0海拔去到4,000米高,溫差極大的地方,40至50公升都好夠用。
水樽款較方便
有載水功能的背囊主要分水樽或水袋款,Ada個人就較鍾意水樽款式。「附有飲管的水袋款式好難知道飲了幾多水,同埋要補給時將水袋取出再加水較麻煩,浪費不少時間。如果水袋穿了就更大鑊成個袋濕晒。水樽款式容易見到飲了幾水,即使一個穿咗亦有另一個後備,Refill亦更方便。不過水袋款容量較大孭上身會舒服一點,如炎熱天氣下要行山需要大量水補給可考慮用。我建議用水袋款時要多帶一個後備水樽,萬一水袋穿了可將水倒入水樽,保障自己仍有水飲。」
Size大小小 更易調校
依家行山背囊流行輕巧背心款式,最好揀較大少少尺碼,再以附有的索帶調校。「背囊孭上身時太大會令背囊郁來郁去擦傷背脊,太細會紮住心口令呼吸困難,還會令腋上位磨損。背心款背囊有尺碼分,可揀稍為大少少的背囊再用索繩校細,相反款式索繩較鬆後會頂住活動位置。最緊要是不要阻礙上臂活動位置,因為行山要經常擺手同用行山杖。而後面袋擺放物件後要緊貼背部,就更舒適同安全。」背囊背面最好揀網料款式,更加透氣舒服。
袋內有袋 防水又企理
部分大型背囊以防水物料甚至是帆布製成,但Ada不太建議用防布料背囊。「防水料背囊一般較重,萬一背囊穿了窿但沒有發現時,一入水就好麻煩,袋內全部物品會濕晒。我自己會先用游水常用的防水薄袋放個人物件,再放入背囊做防水,而電話等就再用密實袋包住。袋內有袋還有一個好處是可將物件分類,將梳洗物品、衫、內衣褲同食物等用不同顏色防水袋擺放,好重要物品如頭燈或刀仔等重要物品再加多個密實袋包住,去高海拔地方更要將睡袋同羽絨這些重要救命用品,用最Durable防水袋包好。此做法更加企理搵嘢時或第2日執拾背囊時更容易,又輕又清晰。」
掛件太多 影響安全
行山時大家都貪方便將好多產品如地蓆或放垃圾小膠袋掛在背囊外面就算,但這會影響個人安全。「任何物件掛在袋外面都會影響安全,因為郊外好多樹枝,萬上勾到袋上物件就好危險。我只會建議掛3樣物品,1是登山杖因為要方便隨時使用,同埋登山杖放入袋好易斷;2是冰爪同冰斧,同樣是較危險不可放入袋,好多行山背囊都附有小勾專門掛冰爪冰斧,掛上背囊時亦要首先包好;3是頭盔因為放入背囊同樣好易壓爆。」
考慮行程 執拾背囊
坊間常說用「上重下輕」的執背囊方法可令背囊更輕,Ada指出執背囊應要以當日行程及方便自己為大原刖。「上重下輕當然是好,但我發現分別不太大,而家背囊設計好好配合腰帶設計,可將重量平均分布。執背囊應先考慮當日行程,是在中途需要用的物品如食物放在上面,而睡袋或夜晚更換衣物等放在下面。不過香港普通行山不需要諗太多,細細個背囊一打開全部一目了然好容易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