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估估吓:中環原來有鐘樓

201902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估估吓:中環 原來有鐘樓(互聯網)
畢打街是現時中環區其中一條最繁忙的街道,此街以香港首位船政司「湯馬士‧必打」來命名,所以最初的中文街名為「必打街」,不過由於當時的市民都習慣稱它為「畢打街」,所以70年代港府亦順應民意,將其中文名譯成「畢打街」,而英文名稱則維持不變。
今日的畢打街名店、商廈林立,但原來於1861年,皇后大道中及畢打街交界處曾經興建了一座高24.4米的畢打街鐘樓(Pedder Street Clock Tower),分為5層的鐘樓,除有報時及報火警的作用外,由於當時仍未填海,畢打街就位於海傍,所以鐘樓於夜間也起着為船隻導航的作用。鐘樓由當時的德忌利士洋行東主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捐款興建,落成後成為了中環的地標,1863年1月1日午夜12時,鐘樓第一次響起,迎接元旦的來臨。
1913年,因皇后大道中道路擴闊工程,鐘樓被拆卸,其中一面的鐘面被安裝到剛興建成的九廣鐵路尖沙咀站鐘樓,沿用至1921年尖沙咀鐘樓換上全新大鐘為止。1926年德輔道中與畢打街交界、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告羅士打行落成,大樓頂層附設有告羅士打鐘樓,以取代畢打街鐘樓為中環地區報時,1976年,因大樓拆卸重建,鐘樓亦同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