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樂事】Generation Alpha+電子學習=掌握未來

香港時間
2019年02月18日(一) 15: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自幼兒起便在科技世界中自我探索的Generation Alpha孩童。(互聯網)
1/2
早前看到一則關於《香港醫學雜誌》刊登的回顧研究,顯示本港近視兒童數目在過去10年,無論在學前或小學階段均出現了上升趨勢,提議增加孩童的戶外活動時間,部分家長會將此情況歸因於過多使用電子產品,有些更抗拒學校推行電子學習;但大家如能多認識Generation Alpha的學習方式,也許會對電子學習有一番新的體會。
澳洲社會學家Mark McCrindle將2010年後出生的孩子稱為Generation Alpha,因與iPhone和iPad同年代誕生,故又稱為iGeneration。Generation Alpha慣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的智能助理如Siri、Alexa和Google來解決問題,故人口統計學家亦指出,Generation Alpha是迄今為止最聰明的一代,因為訊息的獲取是觸手可及。
【不滿足於傳統教學】
顯而易見,傳統教學方式並不能滿足Generation Alpha孩子的學習需要,因為他們自幼兒起便在科技世界中自我探索,發展出來的共同思考模式屬於跳躍式,而不是連續;是影像,而不是文字,注意力也只能持續8秒鐘,卻可以快速切換;對於空間的感受不受三維限制,而是因虛擬實境而變形的多維空間,因此也造成了對身處的現實缺乏足夠的「情景認知」(Situational Awareness Deficiency)。
然而,當前的教育系統,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從師資、教學方法、態度、視野、求新求變的彈性,甚至於家長的心態、期望,本來都不是為Generation Alpha所設計,那教育該如何引領他們為未來投身社會作好準備?
【腦力活動完全顛倒】
教育的其中重點在培養個人的思考能力,而記憶、歸納、演繹都是重要的腦力活動。問題是要立足於未來職場,這三種腦力活動的重要性卻完全顛倒,記憶性的原始素材幾秒鐘便可以從互聯網取得;以歸納法推導出結論,正好是人工智能的強項。只有演繹的能力、不受束縛的想像力、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才是人與機器分工中,人類智力剩下的少數強項。
因此,必須與時並進引入21世紀的電子教學方式,才能配合Generation Alpha孩子的學習需要。透過電子學習工具的應用,能為學與教帶來以下裨益:首先由以往課堂中的教師單向傳遞變成所有學生的同時參與,大大加強了師生間以至同學彼此的互動。此外,每位學生亦能按照個別的學習進度去完成目標,教師亦可透過數據收集和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家長只有了解並走進Generation Alpha的世界,才能真正陪伴子女同步成長。
許定國(佛教黃焯菴小學校長)Profile
教育碩士(課程與創新教學/資優教育)
從事教學20年,長於推展STEM及資優教育
現任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委員
曾獲「第九屆香港海華師鐸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科技創新教育方案二等獎」
佛教黃焯菴小學校長許定國。(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