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估估吓:呢個公廁竟然係二級歷史建築?
201903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呢個地底公廁竟然係二級歷史建築? (設計圖片)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公共設施理所當然都是國際化,但唯獨公廁的衞生程度,一直淪為詬病,早前甚至有報道指,一位美國女遊客於本港「幫襯」完公廁後,而感染食肉菌,實在是臭出國際。難得波叔(陳茂波)在日前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耗資6億於5年內翻新240所公廁,香港公廁能否從此擺脫污名,真係要睇呢一鋪。
講到香港公廁,其實最早可追溯至開埠初期,不過由於數量少加上環境極為惡劣,所以市民人有三急都寧願找個隱蔽的地方或小巷就地解決。此外當時的唐樓居住環境擠迫,水廁屬高檔的玩意,一般民居仍然要靠「倒夜香」來清理排泄物,衞生環境欠佳,導致當年發生過多次瘟疫,其中1894年的太平山街鼠疫,更在短短數個月內便奪去2,500人的性命。
由於改善環境衞生刻不容緩,19世紀末,殖民地政府問始在中環區興建公廁,不過為了節省土地(售賣土地是當時政府最大的收入),加上大地主的反對,因此將公廁建於地底,其中位於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及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的地底公廁,便是於1918年落成。可惜當時的公廁沒有下水道,仍然需以人手清理糞便,加上興建時未有考慮設於地底的通風問題,故始終未能解決隨地便溺的問題。而且當時社會重男輕女,所以大部分公廁只設男廁,女士們忽然人有三急亦惟有忍忍忍!
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顯示,1901至1942年間,本港一共興建了13座公廁,其中有6座位於地底,主要集中在華人聚居的中上環一帶。時至今日,大部分地底公廁已被填平,唯獨威靈頓街跟皇后大道交界的地底公廁(俗稱狗孖撚或三角公廁)經過翻新後繼續開放,而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的地底公廁(已關閉),更於201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