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一畫廊」主人方毓仁作為推手之一,就見證了吳冠中藝術生涯的起與跌,體現藝術市場的無限潛力。(受訪者提供)
1/8
「我想建造一座橋,是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中國當代藝術家吳冠中,多年來致力於中西藝術的交流和探索,50年間,他的作品由無人問津,到今日成為了拍賣市場的常客,而「一畫廊」主人方毓仁作為推手之一,就見證了這位藝術家的起與跌,體現藝術市場的無限潛力。
【突破中國繪畫傳統】
「吳冠中的作品糅合中西元素,早期並未受到市場關注,每幅才值數十元,但時至今日,部分作品的成交價已超過了2億。」一畫廊的主人方毓仁,從事藝術品買賣至今已有30多年,見證了香港藝術市場的成長,而他與吳冠中的淵源,則始於70年代的北京,當時他在一間中學任教英文,其中一位同事就是吳冠中的兒子吳可雨,令他有機會接觸吳冠中的畫作,並意識到這將會是中國畫的出路,他說:「自小鍾情京劇,而京劇是一種程式化的表演,任何年代的人,都可以依照以往的套路演出,但中國畫與京劇不同,若然因循傳統的構圖和技法,就只會一成不變,難以令年輕人產生興趣,久而久之更會影響藝術發展,所以中國畫一定要變,而吳冠中曾在法國留學,畫作結合了中西藝術的特點和技術,正正突破了中國的繪畫傳統。」
【回顧展受市場青睞】
糅合中西的繪畫風格,吳冠中當時在內地備受傳統派批評,但同時亦不為西方派所接納,有見及此,受盡排斥的吳冠中嘗試到香港發展,並邀請了回港開設畫廊的方毓仁合作,協助代理其畫作和策略相關活動,方毓仁說:「在著名中國畫專家蘇利文教授的講座後,吳冠中逐漸受到香港藏家和藝評人的關注,後來更獲得藝術中心邀請,舉辦了一次大型的個人回顧展,令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吳冠中的畫作。」
回顧展的成功,令方毓仁有了策劃商業畫展的想法,與藝術家商量後,終於在1989年策劃了首個銷售展「吳冠中-萬紫千紅」,預展日更出現了排隊搶購的情況,他憶述:「當日早上5時,畫廊門外已出現了長長人龍,甚至要採取派籌的方式疏導人潮,場面相當哄動,而大部分畫作亦在展覽首天售出,自此,吳冠中的作品身價愈來愈高,亦開始成為拍賣市場的常客,及至2016年,作品《周莊》更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當代油畫的成交紀錄。」
【致力油畫民族化】
方毓仁表示,由50年代的水彩畫,到60年代的油畫和70、80年代的「水陸兼程」,以至90年代結合文字的畫作,吳冠中的風格經歷了數個階段的轉變,他說:「自法國歸來以來,吳冠中曾熱衷於人物繪畫,卻被批評為醜化工農兵,令他改變了創作方向,開始致力於『油畫民族化』,以西方油畫的方式繪畫風景,希望在油畫中體現民族精神和內涵,以《周莊》為例,畫作就表現了富有中國情意的風景景觀,而創作時間跨越20年的《桂林》,更不單以西方的現代主義分析中國物像,更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自然交融的體現。」
至於吳冠中的水墨創作,則同樣融合了西方的現代主義,以獨創的彩墨技法,展現了水墨活潑的一面,就像1987年創作的《榕樹與海》,畫作取材自一棵老樹,藝術家採用多角度取景,以不同切入點描繪景像,構圖疏密相間,充滿層次感,是吳冠中這個時期的水墨代表作。

近年,吳冠中的作品已成為了拍賣市場的常客,2016年《周莊》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當代油畫的成交紀錄。(受訪者提供)

《池塘人家(故鄉)》將西方繪畫的技法,轉移至對江南水鄉的東方情思。(受訪者提供)

吳冠中曾在法國留學,畫作結合了中西藝術的特點和技術,正正突破了中國的繪畫傳統。(受訪者提供)

《周莊》表現了富有中國情意的風景景觀。(受訪者提供)

《坦尚尼亞大瀑布》是藝術家唯一一次為了國家外交而創作的作品,象徵了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受訪者提供)

《桂林》不單以西方的現代主義分析中國物像,更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自然交融的體現。(受訪者提供)

《濱海城市(青島)》色彩與墨色交融,蘊含着人文意識。(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