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分手費係一條街!咁應該係值得高興定傷心呢?(互聯網)
1/4
位於中環的吉士笠街(Gutzlaff Street),雖然稱為街,但闊度及所在位置,叫巷或會更合適。此街以德國傳教士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的名字命名,懂得中文、客家話、潮州話及泰文的他,自稱郭士立。香港開埠後,第一任總督砵甸乍委任他為中文秘書及撫華道,至1851年逝世,此街便是用來紀念他。
不過當時的華人對「吉士笠街」這個名字未必認識,反而「紅毛嬌街」更加深入民心。至於紅毛嬌係邊個,曾有不同的版本,話說當年擺花街是高級西洋妓院的集中地,由於吉士笠街有不少裁縫及鞋匠店,因而成為西洋妓女流連之地,當時華人習慣稱外國人為紅毛鬼,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但實情是「紅毛嬌」確有其人,更是此街的大地主及維多利亞城的奇女子。原名吳亞嬌的她,是來自澳門的蜑家婦女,由於當時水上人的地位相對較低,故只能在到港的外國商船當打雜,1842年吳認識了來自美國的船長James Endicott,自始展開了一段微妙的關係,他們既像情人、夫婦,同時又是生意夥伴(販賣鴉片)。而當時有像吳亞嬌這種與外國人有關係的女性,她們更有一個獨特的稱呼Protected Woman。
吳亞嬌其中一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跡,就是試過單人匹馬與當時的大海盜十五仔講數,不但取回被搶的8箱鴉片,更帶回6艘載滿食物的戰船,自此吳亞嬌這個名字在維多利亞城便無人不知。
1852年James Endicott與吳亞嬌雖然已育有多名子女,但James 仍然決定迎娶英國新娘結束二人的關係,並將吉士笠街2-10號雙數地段的5座物業送給吳亞嬌以作補償,紅毛嬌街之名便是由此而。
沒有紅毛船長的紅毛嬌,很快便搭上名為馮亞清的華人買辨,並一起合作收購土地,1856年馮離開香港,同樣地又留下兩個地段給吳亞嬌,令其成為大地主,亦有傳她在旗下的物業經營妓院。可惜好景不常,因炒賣土地失利,吳最終於1878年向政府申報破產,並銷聲匿迹。而吉士笠街的物業亦在同年於大火中被燒毀。

紅毛嬌真有其人,就連當年的華文報紙都寫紅毛嬌街,便知道紅毛嬌街這個名字比便吉士笠街出名得多!(互聯網)

James Endicott據講來到不小,其先祖是首位美國麻省州長John Endicott,他於1870年逝世,並葬於跑馬地基督教墳場。(互聯網)

現時的吉士笠街又長又窄,感覺有點像後巷。(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