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氣虛易出汗 食療可改善 

202005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出汗後,宜定時並適量為身體補充水分,否則有機會出現脫水、中暑的狀況。(胡振文攝)
立夏已過,天氣將愈來愈熱,汗水亦愈出愈多。雖然出汗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但出汗情況異常,無論是多汗或無汗,都可能是身體機能出問題。想了解更多?不如聽聽千草醫藥坊註冊中醫師譚莉英專業意見。
Q1:甚麼人較易出汗?
A1:是否易出汗與體質有關,體質虛弱、體內濕熱者較易出汗,前者因為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就很容易導致體液調節不穩定,產生大量汗液;後者是因為受濕邪入侵,患者會發熱,汗液黏膩。
Q2:出汗情況異常,可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
Q2:中醫學說中,汗為血之餘,流汗也等如流血,異常出汗(包括少汗或無汗),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例如該出汗時沒有汗,是外感風寒的徵狀;又或不該出汗時冒汗,如無故出汗是氣虛表現,睡覺時出汗則與陰虛有關。
Q3:男人的汗味特別臭?
汗味是否難聞,不是以性別決定,而是與個人飲食習慣、工作性質有關。從中醫的角度,如嗜吃紅肉、煎炸、或重口味食物,加上接觸煙酒,令體內積聚毒素,可造成肝熱,汗味也較濃烈。另外,體質脾虛體者,因未能運化水氣,令濕氣困在體內,汗臭也較明顯,最重要患者不分男女,就算是年輕女士也有可能患上。
出汗位置要留神
1.頸或額
心臟連經頸部的大動脈,再連接上面的大中小血管;額頭附近位置是最微細的血管,最容易阻塞。若骨頭走位,令血管被變住,一有循環,頸或額就會特別多汗,甚至像滴水般。
2.頭或身
頭面有汗、身體卻沒有,或頭面無汗,身體卻覺得焗熱,有機會是頸椎問題,如頸部的生理弧度不正常,影響頭與身的連繫,引致循環系統的錯判。
3.手或腳
四肢出汗多跟肝火和脾胃有關,因肝管四肢,若緊張致肝火盛,就會出汗;脾主肌肉四肢,濕熱就會從四肢肌肉滲出來,以致出汗。另外,常吃濕熱食物、凍飲,或脾胃吃滯了,這些濕和滯都會通過四肢排解。
減汗食療推介
山藥粥
材料:鐵棍山藥100克、蓮子10克、枸杞3克、薏米5克、粳米50克
做法:
1.先將蓮子和薏米提前一夜浸泡,隔日將其與粳米一同入鍋煮,大火燒開,轉小火燒15分鐘。
2.加入切成片的山藥和枸杞,繼續煮10分鐘即可。
療效:山藥補脾胃、助消化;蓮子強心安神;枸杞益腎養血;薏米祛濕,此方適合脾虛、氣虛的人服用。
百合杏仁粥
材料:鮮百合50克、杏仁10克、粳米50克、小米適量
做法:
1.杏仁去皮、尖,打碎。
2.與鮮百合、小米一同煮為稀粥。
療效:百合和杏仁具有潤肺益氣、止汗的功效,此方適用於肺熱汗多的人。
蓮心阿膠養神湯
材料:阿膠、蓮子芯、白芍、核桃仁各10克、酸棗仁15克
做法:
1.將蓮子芯、白芍、核桃仁、酸棗仁一同浸泡約60分鐘
2.將阿膠打成粉,與上述材料一同上鍋蒸煮服用。
療效:阿膠滋陰潤燥、補血養血;白芍能斂陰止汗;核桃仁、酸棗仁養血補腎、益腦。此方適合陰虛汗多、脾氣和睡眠較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