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為免買到黑心臘味,不少市民會選擇自家製作。(設計圖片)
1/13
不少港人為對抗近年頻頻出現的內地黑心食物,不惜花盡心機及時間自家製生曬臘味,只為吃得放心。有主婦更「開班授徒」,吸引不少同好慕名前來拜師學藝。不過,有資深的臘味業人士提醒,製作臘味工序繁複,講求溫度、濕度及製作手法,市民稍不留神,隨時令肉質變壞。腸胃及肝臟科醫生則指出,進食變酸或變壞的臘味,有機會患腸胃炎,甚至造成細菌性感染,隨時吃出禍!
近月不少網民紛紛在網上貼文大曬自家製臘味,臘腸、臘肉及臘鴨比比皆是。由於可自行調校口味及確保用料,令自家製臘味近期備受歡迎。坊間有機構亦舉辦平價的臘味工作坊,務求令學員學成後,可在家如法炮製;而網上有五花八門的臘味製作方法及數學影片,教人如何自家製臘味,當中有風乾及烤焗等方式。
「上年學識整臘腸,不過失敗咗,太硬而且味道帶酸、鹹,估計落多咗鹽同喺曬嘅過程無用尖錐拮吓啲臘腸疏氣,今年再整過,味道幾好。」自製食品經驗老到的家庭主婦葉太,每逢新年均親手製作蘿蔔糕及油角等賀年食品,由去年開始,因想挑戰難度及怕買到黑心臘腸,便向朋友請教製作臘味,吸取去年失敗的經驗後,今年更公開教授秘技,吸引近10名主婦及朋友前來「上堂」。其中首次學習製作臘味的陳太承認內地太多黑心食物,為家人健康着想而來。
葉太教路,以製作5斤臘腸為例,材料為5斤豬肉,肥瘦比例為7分瘦,3分肥,肥肉切細用熱水輕灼,以糖預先醃1晚,瘦肉絞碎,以鹽、糖、玫瑰露酒、豉油適量拌勻肥瘦肉,並將醃好的豬肉灌入腸衣,用棉繩繫好,晾在室外風乾7至10天,便成臘腸;把醃好的五花腩,在室外風乾4天則成臘肉。
自製臘腸看似安全衞生,不過製作過程卻潛藏致病危機。在港自設工場製造臘味的食家梁文韜指,臘味製作工序繁複,有不少細節需留意。例如臘腸用的腸衣需風乾最少1年,若未經風乾,生曬時或會腸肉分離;臘腸用的酒精度亦需達56%以上,除要保留酒味,還有防腐作用,否則臘腸會變壞。
「變酸即係壞咗!一酸(工場)就要掉,如果唔係,隨時食到肚痛。」有逾50年歷史的本地臘味商三興隆臘味負責人李劍開表示,在製造臘味的過程中,有幾個步驟市民容易出錯,有機會令臘味變酸。
李指,首先臘腸風乾時需「拮針」,讓腸衣內水氣流出,若「拮針」不平均或不夠徹底,會令臘腸透氣差;其次是風乾時臘腸要垂直,腸身不能彎曲,否則影響透氣;最後是風乾度不足,或風乾時天氣潮濕,亦有可能令臘腸變壞甚至發霉。她建議,市民風乾臘腸時,須先了解天氣情況,宜為連續數天天晴及吹北風。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鼎堅則認為,臘腸變酸某程度等於有細菌孳生、細菌感染或發霉,不排除已有毒素產生,惟具體甚麼物質則須化驗。市民若進食變酸、變壞的臘腸有機會造成腸胃炎,出現腹瀉、嘔吐等病證,嚴重者甚至可致細菌入血等感染。
食物安全中心在過去3年共接獲5宗進食臘味(同時有進食其他食物)後不適的個案,而中心有抽取有關食物樣本化驗,化驗結果滿意。食環署發言人指,由於臘味有機會含有法例准許使用的防腐劑,包括硝酸鹽、亞硝酸鹽等,對該些物質較敏感的嬰幼兒不宜使用臘味,以免亞硝酸鹽中毒,而小童也不宜多吃。

製臘腸步驟1:準備好碎肉、糖、鹽及玫瑰露酒等材料。

製臘腸步驟4:將每截臘腸分成手掌長度,並在每截中間用棉繩綁起。

製臘肉步驟1:準備五花腩肉後,混入鹽及玫瑰露酒先醃1晚。

李劍開指,在製造臘味的過程中,有幾個步驟市民容易出錯,有機會令臘味變酸。

製臘腸步驟2:洗淨及刮淨腸衣內壁後,注水測試有否滲漏。

製臘腸步驟5:掛在通風的地方,如露台曬乾,期間需以針拮臘腸放水氣。

製臘肉步驟2:將已醃1晚及風乾1日的臘肉再用豉油、老抽、鹽及糖等醃料再醃1晚,並將醃料塗勻。

張鼎堅指認為臘腸變酸某程度等於有細菌孳生,有機會造成腸胃炎。

製臘腸步驟3:將材料混好及腸衣套入擠肉機咀,便可將碎肉慢慢擠入腸衣內。

製臘腸步驟6:7至10日後便可收成。

製臘肉步驟3:風乾最少4日後便可煮熟進食。

崔太表示,家人愛吃臘味,加上自己做可以控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