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半年千四宗電話騙案 假公安逮捕令添可信性

    香港時間
    2015年07月14日(二)
    22:22更新16:13建立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警方(右上)講述有騙徒「假冒內地官員」騙款手法(右下),部分個案會出示偽造的「刑事通緝命令」(左),以蒙騙受害人。(盧怡安攝)
    1/4
    假冒內地官員電話騙案激增,警方今年首半年已接獲舉報200宗,較去年同期只得4宗大幅跳升49倍,其中70宗受害人遭騙徒成功騙財,損失高達2,600多萬元,亦急增接近29倍;單在6月,警方平均每日就接獲超過5宗舉報。
    這類電騙中約1成個案,騙徒會要求事主登入假內地執法機關網站,並在該網看見以自己真實個人資料偽造的刑事逮捕令及資產凍結令,以增騙局「可信性」。警方指這些受害人近月均曾在內地娛樂場所消費、旅行社報團以及訂酒店,均有出示過回鄉卡,相信因而遭盜用個人資料。
    今年1至6月警方接獲電話騙案舉報接近1,400宗,較去年同期增16%,騙徒事敗率接近76%,不過成功的逾20%個案,牽涉損失已達4,656萬元,激增1.4倍,單一個案損失最多802萬元。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林焯豪指,電話騙案損失主要來自該70宗有牽涉損失的「假冒內地官員」個案,達到2,679萬元,較去年同期90萬元激增。林指這類個案,去年頭半年只得4宗舉報、3宗有人中招,今年同期則有200宗舉報、70人中招,絕大部分為港人,80%在20至50歲之間,最年輕受害人只得18歲,最年長為80歲,當中有貿易商人、管理階層、內地來港學生、售貨員、家庭主婦及退休人士等。
    他續稱,過往同類個案是直接致電假扮公安要求匯錢,現已「變種」,70%個案是先假冒速遞公司,訛稱事主寄出的郵包有違禁品被扣,一旦事主否認即稱是因其資料遭盜用,再轉駁至假冒公安的同黨,嚇事主已牽涉重大經濟犯罪等,已被通緝、要付「保證金」證明清白。
    10%個案騙徒會要求事主登入假內地執法機關網站,其上載有偽造公文,但當中卻有事主包括證件號碼等個人資料以及相片,令事主信以為真。警方調查所得,假公文上的真相片,均是受害人回鄉卡上的照片,而這些受害人均曾到過內地消費,警方會循此方向調查。
    他並稱,近日接到3宗「混合假冒公安及虛構綁架」電騙案,騙徒以同類手法,指事主寄出郵包藏有「大量銀行存摺」,涉及犯罪要付保證金,更要求事主在手續進行期間自找酒店關掉手機「自我隔離」,騙徒期間再致電受害人家人訛稱事主遭綁架,家人因無法接觸事主,有個案遂信以為真因而受騙。
    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曾俊傑就指,警方會繼續搜集及分析情報,並發放至前線人員,並就新趨勢的調查及支援提供指引,又會在偵破的個案,適當引用有組織及罪行條例以加重罪犯刑期,過往平均加刑3分1,以增阻嚇性。他又呼籲市民,若任何人自稱任何執法機關,要求把錢轉至指定戶口,不應輕易相信,要主動查證及再三核實來電者身份,並指內地公安不會要求市民交保證金、速遞公司亦不會直接把電話轉駁至公安,市民一旦接獲可疑來電,應向警方舉報。
    有騙徒以「假冒內地官員」手法騙款。(盧怡安攝)
    林焯豪(左)及曾俊傑(右)呼籲市民,勿輕易相信在電話中自稱任何執法機關的人要求轉錢。(盧怡安攝)
    騙徒會偽造「刑事通緝命令」及「資金監管保證單」,令受害人墮入圈套。(盧怡安攝)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