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醫生指如同時處理兩個樣本,便有交叉污染風險。(袁志豪攝)
1/3
東區醫院爆出醫療事故,有病人的肺部活組織樣本,涉混有另一名確診惡性腫瘤病人的活組織細胞,結果遭誤診患有肺癌,需切除部分肺葉。養和醫院臨床病理及分子病理主任馬紹鈞表示,活組織化驗涉多個步驟及工具,必須做好把關。他稱,需確保存放病人樣本的容器乾淨、病人資料標籤正確,否則可污染樣本或調亂病人資料而出錯。另一可能引起樣本受污染,是取出活組織做切片檢驗期間發生,「鉗子黏咗其他病人樣本,工作枱唔夠乾淨,都可污染樣本。」
馬紹鈞表示,進行肺組織活檢先要將組織放進容器,送往化驗室後,工作人員會用鉗子鉗出組織,然後固定組織及放進「蠟盒」,令組織「較企身」再做切片。樣本被放於玻璃片染色,才能檢驗細胞情況。若「鉗咀」遺留對上一個含癌細胞的病人樣本,「可能帶落下一個病人樣本」。他指出,化驗程序一般應該一個樣本接着一個做,若同時處理兩個樣本,便有交叉污染風險。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總監潘冬平說,結核桿菌(俗稱肺癆菌)會令感染位置「腫起一嚿嘢」,造成「假腫瘤」現象。他稱,每100個在正電子掃描中發現是胰臟癌的個案中,有2個是因肺癆菌走進胰臟,令胰臟有「假腫瘤」,實際並無患癌。有經驗的醫生看到病人肺部有「陰影」,需考慮病人是否患肺癆,若決定抽組織化驗,應該驗腫瘤,並同時抽痰驗菌。活檢診斷腫瘤的準確度達九成,有時做足檢查亦未必百分百確定腫瘤或肺癆,或可安排病人做手術切除異常位置。

活組織化驗涉多個步驟及工具,當中需確保存放病人樣本的容器乾淨。(袁志豪攝)

潘冬平表示,有時做足檢查亦未必百分百確定腫瘤或肺癆。(袁志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