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Dr.東:冠心病人植新支架 再栓塞機會減半

    香港時間
    2016年03月22日(二)
    08:29更新00:05建立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甄秉言及李樹堅指病人植入無聚合物塗層支架,服抗血小板藥物時間可縮短為1個月。(蘇家欣攝/資料圖片)
    1/3
    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後,需服抗血小板藥物長達半年至1年,避免血小板大量黏附支架,令冠狀動脈再栓塞。但長期服藥會增加出血風險,長者、曾中風病人更是高風險,若服藥期間接受外科手術更要停藥。外國大型研究顯示,新一代藥物塗層支架令高風險出血病人的血管再栓塞機會可減低一半。香港自2014年引入新支架,20多名病人已植入,暫未出現再栓塞病例。
    高風險出血病人佔通波仔病人一成半至兩成,香港公立醫院每年約6200名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出血高危一族超過1200人。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指出,此類病人術後出血風險高4倍,死亡風險亦高4倍。
    現時病人普遍使用的藥物外塗支架的表面有一層聚合物,使藥物容易黏附在支架上,然後慢慢釋出,減低血管內膜增生引致血管收窄。但聚合物有機會脫落或表面出現泡狀等,反增加血小板積聚機會。
    新款的無聚合物塗層支架的表面有多個極微小凹孔,藥物附在小孔後再釋出,克服了聚合物出現的不穩定情況,病人服抗血小板藥物的時間可縮短為1個月。
    他引述《新英倫醫學雜誌》刊出涉及近2500名高風險病人的大型研究指出,使用無聚合物塗層支架的病人服抗血小板藥1個月,1年內再通波仔比率僅5%,較使用傳統金屬支架病人的9.5%為低;出現心肌壞死、心肌梗塞或支架內血栓比率為9.4%,較使用傳統金屬支架病人12.9%為低。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樹堅解釋,病人植入傳統金屬支架(未塗藥),只需服1個月抗血小板藥,但血管再收窄機會高達三成;藥物外塗支架令血管再收窄機會減至半成,但病人須服抗血小板藥半年至1年,出血機會增加。無聚合物塗層支架可為高風險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
    61歲的黃先生去年8月確診直腸癌,10月完成化療,準備稍後做直腸手術。但心血管造影檢查發現,他的其中一條血管阻塞程度達八成。若做通波仔手術,最少要服半年抗血小板藥,換言之不能及時做直腸手術。
    結果,他於去年11月通波仔後植入新支架,只需服1個月抗血小板藥,停藥後趕及今年1月順利做切除直腸手術。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
    無聚合物塗層支架表面有多個極微小凹孔,讓藥物直接黏附小孔後再釋出。(蘇家欣攝)
    甄秉言(左)稱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後,一般需服用半年至1年抗血小板藥,右為李樹堅。(蘇家欣攝)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