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工作室不足一個月就要結業,文物頓變「無主孤魂」。(蘇文傑攝)
1/5
每件文物恍如盛載一段古老時光的靈魂,由百年前大澳酒樓用的酒埕酒杯、30年代盛行俗稱「山兜」的竹轎,以至老百姓家中耍樂的桌子。大澳文化工作室開業15年,可惜因業主需拆卸重建,下月17日為最後一天營運,300件文物頓變「無主孤魂」。
從巴士站下車後走入大澳永安街,兩旁不少小食店、村屋......數到第54間,一間舊式大屋,門口豎起「歡迎參觀大澳文化工作室」門牌。裏面,有着創辦人黃惠琼(琼姨)15年來從街頭、海邊、垃圾站執回來的寶物。她認為,大澳所有物件都有着其靈魂,即使無人要,她仍珍而重之。「呢張山兜係30年代因應有旅客到山上寶蓮寺時,車路未發達,女性為咗賺錢而整出嚟,專門運人上去。」另外,有一些過百年歷史的酒埕酒杯,琼姨說,沒有計算金錢價值,只是當物件與大澳居民有關係,在她眼中都變得有意義。
不過,由於工作室租用一間百年古屋經營,每逢大雨都會漏水,業主決定收回重建。琼姨希望,政府可頂手保育工作室,讓大澳文物得以繼承下來,否則大型物件如酒埕、書櫃等都要棄掉。
「我哋50後無嘢留畀大家,如果連大澳自然環境都被破壞,就對唔住下一代。」琼姨出生後一個月已搬進大澳,喜歡大澳這片香港少有的淨土,慢慢想為這個家爭取更多,由30多年前為鹽田壆村爭取水電,至今天反對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建議昂坪360延伸至大澳,「呢到人山人海,會變到百物騰貴;當呢到水洩不通,但10格女廁都無,咁係叫破壞」。
大澳文化工作室為首間民間自發經營的博物館,捱過15個年頭始終不敵重建清拆,7月17日工作室擬舉行歡送會。文物保不住的話,但願大家思考一句:「何為發展?」

2001年6月24日大澳文化工作室開幕,不少大澳居民來賀。(受訪者提供)

鯉魚碗由年邁居民捐贈出來。(蘇文傑攝)

黃惠琼一手一腳經營的大澳文化工作室,主要靠售賣書籍及明信片賺取收入。(蘇文傑攝)

30年代,大澳以山兜載旅客到山上寶蓮寺,扶手位可讓乘客擺放飲料。(蘇文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