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搜查線:古法美容考功夫 街頭線面師冀發牌

    201610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月食環署有意向屯門數位街頭線面師發牌,但因區議會反對而遇阻力,線面技藝即將失傳?
    1/9
    線面是一種傳統美容技藝,以線除去身上毛髮,這種技藝在2014年被政府納入香港首份非文質文化遺產清單。近月食環署有意向屯門數位街頭線面師發牌,但因區議會反對而遇阻力,令線面技藝再次引起關注。有線面師指出,不時要逃避食環署執法而「走鬼」,有同行就因為太辛苦而放棄擺檔,慨嘆「文明如香港都無法保留這種傳統」,希望政府可以發牌以保留這種傳統。
    1個工具箱、幾張膠櫈,阿鳳開檔就是這麼簡便。坐在屯門新墟街市旁的天橋底,阿鳳並沒有把架生拿出來,生怕馬上就要「走鬼」。直至有人來找她修眉,她才自工具箱中拿出一塊海棠粉,塗在客人面上,再自棉線卷剪出一條青線,一口咬住一端,再用手將線繞好,然後郁動手指,將客人面上的毛一一以線拔走。阿鳳是一個流動的線面師。
    香港會線面的人卻買少見少,以線面作招徠的店舖不多,大多數線面師只在街邊一角「開檔」,卻因食環署嚴厲執法而面臨困境。今年40歲的阿鳳已有超過10年線面經驗,她說她的家人在鄉下也有替人線面。「在我10幾歲時媽媽為我線面,然後我從母親手中繼承這技藝。」阿鳳稱,在她的家鄉,人們結婚前或要開運,都會去線面。
    東網記者亦親身試過阿鳳線面的「手勢」,雖然線在臉上把毛髮夾走時有些微疼痛,尤其是近頭髮邊的位置,但都是能忍受的痛感。阿鳳笑笑:「阿妹,你算忍得痛,有些人會痛到流眼水!」
    線面所需的工具不多,數卷不同粗幼、用來除去不同部位毛髮的線和一舊用以吸面油的海棠粉。看上去很簡單,只是拿着一條線,往面上磨擦,但阿鳳卻說很難學。「棉線鋒利,不懂的話會把面割破流血。」她說手要靈活,使用陰力,用死力會傷面。會傷人面,當然也會傷師傅的手和嘴唇,阿鳳用的指套也被線割出幾個破洞。除了手指被割傷,她也積下不少毛病,如手指關節勞損、結繭、手痺、腰和頸椎疼痛。同時,她工作時也要戴口罩,衞生之餘,也是為了防止吸入掉下的毛髮和粉末。學藝辛苦,她說有人跟過學了2次就放棄,更不用說入行。
    巧手為人美容,積下不少健康問題,阿鳳為人線面、修眉也只收數十港元,如果遇人討價還價,一單生意可能只收到10數港元。問她會不會加價,她無奈道:「收費便宜都無人做,收得貴就更加沒生意。」天氣太熱或太冷,都難以有客人光顧,加上食環署頻繁執法,經常要走鬼,有時做不了生意。「以前這兒還有一個阿姐做線面,不過『走鬼』太密,她說太辛苦,就不做了。」阿鳳指,約半年前,有食環署職員問她會否有意申請牌照,她表示,如果牌費不高,也希望申請一個,可惜暫未能成事,「文明如香港都無法保留這種傳統。」
    食環署近月遞交區議會的文件顯示,政府計劃向各區具懷舊本土文化特色的無牌街頭工匠發牌,牌照不得繼承或轉讓,每年交費約3500港元左右,檔位面積不可超過0.9米乘1.2米。
    屯門區議員譚駿賢表示,議會於約2星期前討論過發牌予線面師的文件,有議員因認為發牌會令小販人數上升而反對,而譚駿賢和部分議員認為文件簡陋不全面,未有審視全區線面師和其他行業的工匠,亦存在發牌準則和具體操作的問題。不過,他稱自己支持發牌予小販,「他們不只是小販,還傳承一門工藝。線面師已經少,工多藝熟而稱得上大師的更少。」他希望政府可訂立政策,保存這種工藝。
    線面要手口並用,口要咬住線的一端,手把線繞好就能把人面上的毛拔走。
    棉線看似無害,實際上十分鋒利,會把線面師的手割破。
    阿鳳希望能申請小販牌照,可惜到現在仍未能成事。
    阿鳳為客人線面時會戴上口罩,一是為了衞生,二是防止吸入掉下的毛髮和粉末。
    阿鳳的工具箱內的工具不多,只有棉線、海棠粉和剪刀等基本工具。(吳啟偉攝)
    譚駿賢指食環署提交的文件簡陋,需再討論,但他原則上支持發牌予小販。(資料圖片)
    不止老一輩的人會去線面,阿鳳稱年輕人和附近的中學生都會光顧。
    線面不一定要線整張面,有人會選擇只線局部,如修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