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搜查線:唔講唔知 香港人未必識粵語字

    2017010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粵語字,你識唔識?
    1/7
    「咻」字應該讀休?曉?「揦西」又是什麼意思?「?」字又要點讀?學界一直認為香港沒有一部粵語詞典,坊間工具書亦是以教授讀音為主。早前老外教授Robert Bauer決定以眾籌形式推出一部追得上潮流的「粵英詞典」,而亦有一批網民,發起了一個名為《粵典》的網上粵語詞典計劃,公開讓網民更新粵語字及查字典,希望反映和保留香港粵語的真實語言現狀。正如本身是大學學者的發起人劉擇明所言,廣東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語言,為什麼不可以擁有自己的詞典呢?
    不賣關子,首先開估!其實「咻」字讀「囂」,在現代的香港粵語中,其實就是「咗」的意思,不過它現時基本上已不再「存活」,因在19世紀80年代以後,用這個字的人已經買少見少。至於「?」字,「格」字音,其實大家都會用,例如「你哋咁熟,實幫住佢?」,不過就可能會用「㗎」字代替。
    這些字的讀音用法,都經過考究查證。不過,網名「擇言」的劉擇明表示,《粵典》的目的不是要叫人寫正字或本字,而是把香港粵語保留下來,記錄曾經出現或現正出現的字義、讀音、用法。
    文字有更替,不少粵語字在香港,其實亦在漸漸消失。擇言對這個情況卻並不太過悲觀,因語言有生命,自然有新陳代謝,當有些字詞不受歡迎,就會被新的說法慢慢取替。例如上面提到的「咻」字,現在大家會說「食咗飯」,以前會用「食咻飯」,再早期亦可能有其他說法。
    文字有新舊,部分粵語字原來源自古書,並不是新的寫法。例如我們使用的「攰」字便是個古字,由古書挖掘,加以創新,從字面就可猜到是「體力透支」。擇言認為,許多從事語言學工作的人,並不介意在用的是否本字,文字從來不是「從一而終」,而是會不斷變化,例如「鼻」的字義,最初用「自」的字形,後來加上聲旁,才演化成現今常用的「鼻」字。
    不過,面對這套可謂是香港人「與生俱來」便會學習及使用的語言,卻很少有人會在實際層面,把它有系統地傳承。更有甚者,香港的教育制度只會令大眾看輕廣東話,擇言指,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香港用廣東話教中文,「寫嘅時候又會叫你唔可以寫同廣東話相似嘅字,大家覺得寫廣東話係錯誤、低俗的行為。」
    其實,粵語系統,包括香港的粵語,無不有自己的歷史和特色。擇言表示,一套正常的語言,可以有詞典、兒童書等各種工具書或衍生物,《粵典》的目的,正正是鞏固粵語作為完整書寫語言系統嘅地位,令粵語擺脫「百冇」狀態,讓一切有迹可尋。
    ------------------------------
    想聽歌?想睇MTV?想了解本地Indie Band資訊,快啲click入「聲大夾樂」專頁:http://on.cc/musicon
    劉擇明認為現在需要做的是保留我們覺得重要的事,然後再加入創新的元素。
    坊間鮮有粵語詞典。
    就讀電子工程二年級的Sidney表示許多字都是「有邊讀邊」。
    與粵語有關的工具書,太多是教授廣東話讀音。
    大學生鍾小姐面對不常見的粵語字,表示唔識讀。
    有網民發起名為《粵典》的網上粵語詞典計劃。(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