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手繪雞公碗買少見少,你又有見過嗎?
1/9
雞年又到,談起公雞,不論老少或多或少都會對一隻畫有公雞圖案的碗有點印象,這隻被稱為雞公碗或公雞碗的器皿,過往曾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開飯工具,更曾是車仔麵檔的最佳拍檔,不論設計或是碗上的公雞圖案都盡顯當代人所需,更會隨年月有所改變。惟過去隻隻手繪的雞公碗,近年為求生產效率,開始改成機印,令原本每隻均獨一無二的雞公碗頓時失去特色。
「雞(公)碗以前係咕喱用,每個人一嚟香港都一定買一隻。」於上環有近60年歷史的雜貨店朱榮記老闆朱耀昌表示,起初雞公碗是不少來港作苦力的人到步一定會購入的飯碗,其後至60、70年代更成為不少基層家庭開飯必備之選。
雞公碗的最大特色,在於每隻碗均有手繪的公雞、牡丹、蝙蝠及綠葉圖案,而且公雞的造型更會隨年代不同而有所分別。「以前就畫肥雞,隻雞要壯,象徵家肥屋潤。」朱指較早期的雞公碗多會畫上肥雞,但後來年青的師傅對畫功開始「冇咁講究」,因此開始出現瘦雞的圖案。
「以前顏色鮮艷啲,新嘅就淡啲,求其咗好多。」朱拿起數隻有近50、60歷史的雞公碗細看,他指較舊的雞公碗在畫功上明顯較仔細及富層次,「先畫咗草地再畫雞,雞毛都畫得好精細,牡丹都一樣,有層次感」,而且更會呈現公雞在草地上奔跑的動態。反之,千禧年後出產的雞公碗,雖然仍有人手繪畫,但公雞及牡丹的仔細度銳減,「只係順筆畫咁畫幾筆落去」。
不要少看一隻當年只值一角幾毫的雞公碗,其設計以至造功均大有學問,朱指過往的雞公碗由燒製至畫圖均全人手製造,因此碗的弧度不是妥當的圓形,較像八角碗,而且因原材料泥土較粗糙,燒製好的碗身不時會攝有沙石及一點點「墨屎」,甚至會出現「燒壞瓦」情況,令碗身出現坑紋。但儘管如此,拿起舊雞公碗以指一彈,清脆的聲響仍不絕耳,足見以往雞公碗質素之佳。
朱更介紹雞公碗的碗邊特別製造成向外微彎及薄身,「飲湯食飯貼住個口,唔會漏」,而碗腳夠深,方便可穩妥拿起,更不怕「辣手」,是一隻真正「為人而設」的飯碗。而雞公碗的設計亦反映出當年的民情,「以前食飯人多,夾完餸就會行開食」,朱指雞公碗碗面大,可一邊盛飯,一邊盛餸,更可將餸菜撥開,方便「爬飯」,而車仔麵檔亦鍾愛使用雞公碗,避免餸菜長期泡於湯內影響質感。
「依家嘅都係印上去,咩都係講求要快要賺錢。」朱感嘆現時市面上大多雞公碗均只取其噱頭,改用機械印刷方式印上公雞等圖案,令每隻碗均一模一樣,而且設計亦大不如前,「老師傅退晒休,新嘅覺得唔值得整」。如今手繪雞公碗已經停產,假如家中尚有僅存的雞公碗,或許應好好保存當中那點已買不到的匠心。

舊式的雞公碗不論畫功或設計都較新碗用心。(吳啟偉攝)

因原材料泥土較粗糙,燒製好的舊雞公碗碗身不時會攝有沙石及一點點「墨屎」。

朱耀昌坦言,舊時的雞公碗是一隻真正「為人而設」的飯碗。

舊雞公碗上的公雞畫得十分仔細,更有奔跑的動感。

現時市面上大多雞公碗已改用機械印刷方式印上公雞等圖案。

3個年代的雞公碗上,由50、60年代、千禧年及現代(左至右),見證了雞公碗失去特色的歷程。

舊雞公碗碗腳夠深,方便可穩妥拿起,更不怕「辣手」。

於上環有近60年歷史的雜貨店朱榮記中,只僅存幾隻具50年以上歷史的雞公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