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非緊急救護車服務供不應求。
1/10
本港非緊急救護車服務一直「渴市」,近3年來有關服務需求有增無減,年均多達50多萬人次。有小腦萎縮症病人苦嘆「為遷就車期」覆診日子被迫延遲數月。有末期腦癌致全身癱瘓病人因「過重」致申請救護車遭拒,又遇另一非緊急救護車「炒車」,令病人及家屬倍感無助。立法會議員倡應設獨立撥款,營辦一合資格非緊急救護隊伍。
「我住藍田,去聯合醫院其實只係30分鐘,但為咗就非緊急車期,一等就係幾個月。」24歲患有小腦萎縮症的曾錦源,要以輪椅代步和用護頸墊支撐頭頸,原本1月的覆診因身體不適而取消,但為遷就非緊急救護車,覆診押後至4月,甚至預料今年底的手術亦需順延。喪失工作能力的曾錦源解釋,輪椅的士需先付預約費80港元,加上來回程車資約300港元,但他每隔數星期便需覆診一次,實難以負擔。
已屆末期腦癌、四肢癱瘓的43歲黃先生需定時往醫院接受標靶治療,早前卻被聖約翰救傷隊以體重超過200磅、有關儀器不能負荷為由,拒絕接受其非緊急救護車申請。黃太其後替丈夫預約由醫療輔助隊提供的非緊急救護車,惟覆診當日,聯絡員遲遲未提供確實車程,最終該車更因交通意外不能提供服務,黃太需自行召喚輪椅的士。
本港非緊急救護車運送服務主要由醫管局和醫療輔助隊提供,聖約翰救傷隊亦會提供相關服務。據醫管局數字,過去3年非緊急救護車接載病人次數呈上升趨勢,年均維持在50多萬人次;而醫療輔助隊同期的非緊急救護車使用亦維持在每年近16000人次。
關注病人權益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該會多年來接獲不少病人反映不滿有關服務不足,「令病人同家屬時間上大失預算!」他建議醫管局研究私營市場推出更多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的可能性。「如果因為非緊急車而令病人延誤治療係極之唔理想!」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隨着人口老化,有關服務卻遠落後於需求。
醫管局發言人回覆指,已於2017/2018年度添置5輛新車和更換6輛老化車輛,現時共有約217部非緊急救護車,每個聯網的車輛數目視乎服務需求而定;服務人手已由2012/2013年度近500人,增至2017/2018年度的近700人。醫療輔助隊回覆指,已於去年内全數更換10年以上車齡的非緊急救護車,日常非緊急救護車數目為6輛,亦適時按需求而調整服務人手。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則在截稿前未有回應。
-------------------------
《骰寶坊》誠邀各地【賭王】【賭后】挑戰神人境界,每日更有百萬籌碼等你領取!
立即免費下載,體驗《骰寶坊》最真實、刺激的多人在線骰寶遊戲!

患有小腦萎縮症的曾錦源,平日要以輪椅代步和用護頸墊支撐頭頸。

已屆末期腦癌、四肢癱瘓的黃先生,需定時往醫院覆診。

聖約翰救傷隊接線員直指因黃生體重問題,未能提供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

無業的曾錦源需覆診的專科多不聲數,直言輪椅的士每程300元實難以負擔。

非緊急救護車因臨時「炒車」,黃太與工人需以吊架和輪椅搬動丈夫。

彭鴻昌指,該會多年來接獲不少病人不滿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持續不足。

曾錦源苦訴因要遷就非緊急救護車車期,覆診一再押後至4月。

黃生圍上護頸墊和綁有腰帶固定身軀。

郭家麒批評,因輪候非緊急救護車而令病人延誤治療是極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