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搜查線:揮糖寫字作畫 糖畫先生傳承民間技藝

    2018032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糖畫先生專誠到河南學藝,繼承師傅的衣缽。
    1/11
    溫熱、金黃色的糖液倒在金屬板上,坐在桌前的師傅拿起工具將糖推開、塑形,未幾,原本流動的糖液在金屬板上凝固,變成一隻栩栩如生的鷹。鏟起糖造的鷹,再花三兩下手勢,糖在他的擺弄下,變成了一個卡通人物。這是中國傳統民間手藝 - 糖藝,但在表演的並非兩鬢斑白的老師傅,而是個30出頭的小伙子。
    攪拌着鍋中正被熱力溶化的糖,糖畫先生一邊說溶糖的溫度要掌握得好:「點同啲糖做朋友都要啲時間,啲糖好衰架,會蝦人。真係架!」那現在還會被糖欺負嗎?他回道:「少啦,會鬧返佢轉頭。」高曉明喚自己作糖畫先生,介紹自己為一名工匠,卻不以藝術家自居,他說造稱呼不能「立亂嗌」。
    問及接觸到糖藝的緣由,糖畫先生說他已想不起來,只記得當時見到糖藝作品,覺得「好神、好靚」,至於為何會身體力行去學,他形容是「誤入塵網中」。約20歲時,他輾轉取得了一位河南的糖畫師傳聯絡資料,於是「膽粗粗」地致電拜師,而對方聽後也爽快着他「上嚟啦」。
    師傳爽快得教人好奇,糖畫先生打趣解釋,手藝人大多不會大富大貴,不怕他上去「謀財害命」,而在沒有人願繼承其衣缽的情況下,有年輕人主動希望傳承手藝,令二人一拍即合。
    師傅不是一位擅於解說的人,也不會手把手教學,他只能從旁「執頭執尾」,順便觀摩,「學到幾多就睇你自己造化」。所幸的是師傅是位不吝嗇鼓勵的人,在他的循循善誘下,糖畫先生花了一年半終學滿師,亦慢慢發掘到糖藝的歷史和價值。
    為學手藝而在異鄉長時間逗留,可說是頗有恒心,但他很快就反駁否認:「絕對唔係,上咗賊船啫。你唔係大埔搭到粉嶺呀而家,係香港搭到河南一條農村喎!」
    學成回港卻沒以此為業,反重拾造首飾的老本行,從謀生的角度來說,這是個很貼合現實的決定,亦因此將近7年都沒有練習糖藝,談及此,他說「講返出嚟都對唔住師傅」。不過當市場上愈來愈多人投入手作行列,又使他將這技藝「喺櫳底摷返出嚟」:「在於我自己嚟講,我想獨特啲咁存在,即係唔想畀人覺得便利店咁,總有一間喺左近。」
    糖畫過往總以金黃色、以十二生肖、吉祥圖案的形態出現在大眾眼前,但糖畫先生畫的糖卻又是千變萬化,顏色不再局限於一種,有透明、粉紅,也有紫色,而圖案甚至會變成卡通人物,或是潮語字句。
    「依家啲小朋友唔識咁多以前嘅典故或者故仔,咪會鍾意畫卡通。因為對於佢哋嚟講,比諸嗰時嘅孫悟空,可能等於而家嘅比卡超。」說着,他又用匙羹盛起一勺糖,不徐不疾地畫了一隻粉紅色的卡通兔。「因為個工藝傳到咁上下嘅時間,可能已經同生活脫咗勾。」所以將新元素帶入糖畫,也是希望能增添它的生命力、令複雜的技術得以保存。
    除了展示糖藝,糖畫先生更會向大眾介紹糖藝及其他中國民間工藝的文化、歷史,希望令人了解當中的價值,令人對它們的認識不再停留於「土炮」的層面。作為紀錄、學習了糖藝的一人,他也坦言感到些許傳承責任感,而去年他為了令自己「底蘊厚啲」,遠赴天門學習糖塑。
    回想起來,他覺得做了一件頗「型」的事:「因為天門糖塑得返5個人識,呢5個人死晒,呢件事就從此喺世界上消失,咁憑我一己之力可以將呢個世界嘅一小部分保存落嚟,都幾型。」
    -------------------------
    《骰寶坊》誠邀各地【賭王】【賭后】挑戰神人境界,每日更有百萬籌碼等你領取!
    立即免費下載,體驗《骰寶坊》最真實、刺激的多人在線骰寶遊戲!
    遊戲下載:https://goo.gl/j16mcF
    糖畫先生高曉明雖只是30出頭,卻習得一項中國傳統民間手藝 - 糖畫。(朱偉坤攝)
    如此精緻的雙獅搶球,實難以想像全是由糖造成。(受訪者提供)
    工作時他的右手邊放滿了工具,正中間的起子是師傳留給他的。
    他的作品甚至有網民常用的電影截圖。(受訪者提供)
    20歲時曾遠赴河南學糖畫,去年又專誠到天門學糖塑。(受訪者提供)
    拿着工具起子為糖塑形,他很快便能完成一個圖案。
    糖畫先生的糖畫不停留在傳統,圖案和顏色也有創新。
    糖畫並不只有常見的一筆畫,他說也包括浮雕、立體等技術。
    高溫的糖曾令他受傷,手藝背後是刻苦的磨練。
    中文字在傳統糖畫中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