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圖為大潭中水塘水壩。(新聞處)
1/5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15日)發表網誌,指早前邀約水務署署長到港島大潭水務文物徑一遊,更娓娓道來大潭水塘歷史。1883至1917年間,政府為解決市民對飲用水的需求,實行大潭供水計劃和大潭篤供水計劃,建造多個水塘及供水系統。2009年,大潭水塘群及其他5個戰前水塘(即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內共41項具歷史價值的水務設施,一併被列為法定古蹟。水務署同時開闢全程5公里的大潭水務文物徑,以方便市民遊覽。
水務署署長黃仲良表示,整個大潭供水系統共有4個水塘,總容量達830萬立方米,歷時共35年完成,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港島增加供水的重要來源。大潭上水塘水壩建於1888年,是昔日香港規模最大的水壩,最初高90呎,政府在1897年將其加高10呎。
水務署工程師黃曦諾透露,副水塘附近的郊遊徑,有一座刻有「群帶路」三字的花崗石碑,相傳一位名叫「阿群」的村民,帶領在赤柱登岸的英國人翻過山嶺,途經此路至維多利亞城,即現時中環一帶做生意,因而得名。不說不知,原來舊10港元紙幣上也印有稱為「阿群帶路圖」的圖案,圖中繪畫了一艘中國帆船和一艘英國商船,背景是維多利亞港和九龍半島,亦描繪華商與英商洽談生意的畫面,十分有趣。
大潭篤抽水站建於1904年,最初安裝有蒸氣推動的水泵,經處理後的食水供應港島北岸的市區。抽水站是磚砌建築,頂部為瓦片木樑,由鐵鑄金字式構架承托,百多年來未作任何重大改動,沿用至今,為水務署最古舊的抽水站,現時仍可看到當日推動蒸氣水泵時燃煤排煙所用的煙囪,還有用來運送物資的小鐵道遺迹。不過,黃偉綸提醒打算來「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運作,故只能在閘門外拍照。
香港大學早前舉辦展覽,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博士潘新華花了多年時間重塑昔日被稱為「亞洲第一壩」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建築面貌,並在當時的施工地點,挖掘到一些建築工人和監工的日常用品。潘說,興建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可說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水壩工程,由總工程師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於1917年完工,歷時5年,可惜他在水塘落成後3年便去世,現時灣仔的Jaffe Road(謝斐道),便是當年政府為紀念他而命名。

大潭水塘內多條古老石橋,是整個大潭郊野公園的部分通道。(新聞處)

副水塘附近的郊遊徑有一座「群帶路」石碑。(資料圖片)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最初是以蒸氣推動的水泵。(新聞處)

水務署工程師黃曦諾(左),向黃偉綸(右)講解一些歷史記事。(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