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無論大汗又或無汗,都與體質有莫大關係。
1/10
天氣翳焗,街上人多擠迫,不少途人頻頻抹汗,出動風扇仔、毛巾吸汗,一進入公共交通工具,汗臭味撲鼻而來,有沒有發現一些人全身大汗卻沒有難聞異味,一些人只是局部流汗也有汗臭,甚至坐定定,沒有大郁動也會出汗,睡覺甚至會弄濕床單?原來大汗與否同食物大有關係,箇中原因,註冊中醫師為你一一拆解。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表示,汗是透過毛孔揮發出汗液,有排毒、散熱及滋潤肌膚的作用,當陽氣、陰氣或毛孔任何一方出現問題,亦會影響排汗。中醫有云:「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
靜止狀態也會冒汗,行兩步就「成身濕晒」?有些特別多汗的人,可稱為病理性多汗,稱為「自汗」,自汗者多為氣虛,氣不足夠,不能正常調節汗液排出。另外,有人會晚上睡覺身體發熱,醒時發現身上衣服、床單濕透,則是「盜汗」,是陰虛者常見情況,身體產生內熱,不斷將汗逼出。
除原本體質使然,原來辛辣食物正是造成多汗的原因之一。嗜辣者脾胃熱,吃辣時熱氣更直攻上頭部,令額頭不斷出汗。多吃麻辣、刺激性及濃味食物會令身體產生「濕濁」甚至臭味。愛吃煎炸熱毒食物,身體濕熱的人更會排出黃黚黚的「黃汗」,將白色衫染上「一撻撻」,甚至出現陰部出汗,令人不時有濕漉漉的不適感。
大汗令人討厭,少汗亦是一種病,徐續指,有人在天氣熱、運動期間排汗量少,體溫上升速度快、容易中暑、皮膚乾燥、出現丘疹甚至刺痛,便可能是少汗症或無汗症的症狀,病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如神經系統疾病、皮膚病、燒燙傷等。在中醫角度,少汗症或因陽氣、陰氣不足引起。
徐強調,異常出汗往往反映身體出現異常情況,如長期不理會可長遠影響健康,使身體的其他病情惡化,汗臭及多汗亦會影響日常生活。至於解救方便,除了求醫外,亦可服用不同藥性的藥材調理身體。
-----------------------
《骰寶坊》誠邀各地【賭王】【賭后】挑戰神人境界,每日更有百萬籌碼等你領取!
立即免費下載,體驗《骰寶坊》最真實、刺激的多人在線骰寶遊戲!

香港人多擠迫,公眾地方遇上汗臭人士,確實「難頂」。

常用治療氣虛的藥材有北芪、白朮及黨參。

常用止汗藥材有浮小麥、麻黃根。

愛吃麻辣、刺激性及濃味食物者要注意排汗問題。

自汗者就算身處冷氣地方,亦會冒汗。

徐醫師提醒,中醫治療視乎體質,不宜自行服用中藥。

運動後無汗出人士,較一般人更易中暑。

黃柏、生地、知母則可治療陰虛。

大汗人士應盡量少食辛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