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山竹來襲36%人無準備 機構籲防災勿3分鐘熱度

    香港時間
    2018年11月07日(三) 00: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山竹襲港前,不少巿民會在窗門貼膠紙防災。
    1/4
    超強颱風「山竹」早前襲港,調查發現只有極少數受訪者為停電及停水的準備,僅百分之一人有預備電筒及電池,百分之二有儲備飲用水,三成六人更無作任何準備,但事實上山竹一度令四萬戶停電。發起調查的機構形容,港人防災屬「事件式」,防災應變不應「三分鐘熱度」,相關公眾教育在港仍然缺乏,應檢視社會整體防災及備災體系,又推出「識」者生存一站式防災資訊平台,以提升大眾對災難防護及應變的意識。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在山竹襲港後,以電話訪問逾一千人。被問及山竹襲港前七日內做了何種防災準備?四成半指有在窗門貼膠紙,一成八有儲糧,一成有關好門窗,但僅百分之二有儲水作停水之用,更只有百分之一有預備電筒、電池等作停電之用,四成八人認為自己應付停水停電的準備不足。
    中心總監林楚釗指,港人以往認為打風不會停水停電,但山竹令數萬戶停電,有必要提高意識,又形容港人防災是「事件式」,如南丫海難之後,市民乘船會留意船上有否救生衣,現不少人已遺忘,港府可推動社區協作,如設避災震災資金供社區申請,讓防災意識滲入社區,又提議市民家中預備「緊急包」,包括電筒、電池操作的收音機及儲備糧食等。
    中心高級經理吳惠玲指,山竹襲港前,港府有高調呼籲防災及疏散部分地區居民,但指如求救、水浸或山泥傾瀉,市民需找不同部門處理,認為有進步空間,港府可考慮設獨立部門或團隊,專責災害風險管理工作。前警隊「拆彈專家」、中心理事會成員袁漢榮是「重災區」杏花邨某座的頂層居民,指當時家中一度無水、電、電視信號及互聯網,十號風球後撤離並到母親家中借宿一宵,山竹造成的破壞令他「唔相信係杏花邨」,屋苑事後收集居民聯絡組織通報用的WhatsApp群組,認為各方面對防災都在學習中。
    林楚釗(左)提議市民家中要預備「緊急包」。右為吳惠玲,中為袁漢榮。(盧怡安攝)
    杏花邨在山竹過後加強防災準備。(袁漢榮提供)
    山竹吹襲杏花邨,導致部分座數停電,袁漢榮要行樓梯「撤離」。(袁漢榮提供)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