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太陽能板每塊只有15至20年使用期限,屆時將成爲龐大的電子垃圾。
1/2
政府推行上網電價政策,鼓勵市民使用太陽能板潔淨能源,截至今年2月底收到約2000宗申請,惟太陽能板背後暗藏環境隱憂。有環保組織指出,太陽能板壽命有限且回收價值低,處理不當有機會釋出重金屬造成環境污染,建議政府盡早擬訂處理太陽能板廢物的長期政策,妥善處理將來需面對的廢棄問題。
政府推動太陽能發電,香港環保科技專業人員總會根據政府2030氣候藍圖規劃推算,屆時太陽能的發電量每年達7.84億度,估計將會設59萬至238萬塊太陽能板,足以鋪滿3186至4773個大球場。然而,這些太陽能板的壽命有限,每塊只有15至20年使用期限,屆時這些太陽能板淪爲龐大的電子垃圾,必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太陽能板的主要成分為玻璃、塑膠、金屬邊框、矽晶和其他重金屬。若處理不當,玻璃碎片容易造成意外,而破裂的PV板受雨水侵蝕有機會釋出重金屬污染土地和地下水。若直接燃燒焚化,則會產生氟化物等有毒氣體。
總會會務主任崔世昌指出,目前政府及業界都缺乏相關指引妥善處理太陽能板廢物,一旦發生職安或污染,可能產生法律責任問題。太陽能板體積大又重,本地回收業者未必有相關能力和承載能力去處理,而回收玻璃、金屬支架及其他金屬原料利潤不高,難以抵銷清拆成本。目前鄰近地區已經禁止進口廢物,這些廢棄物最後或只有送往堆填區棄置。
崔建議政府盡早擬訂處理太陽能板廢物的長期政策,盡快為業界提供指引,協助業界提供培訓資源,從源頭減少意外發生,制訂扶持業界回收政策,並參考「四電一腦」推動太陽能板延長使用及轉贈政策,長遠應立法規管太陽能板的回收和處理,尤其針對非法棄置。

組織指,廢棄的太陽能板若處理不當有機會釋出重金屬造成環境污染。(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