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我有正能量:保育梅子林古村 盼傳客家文化

    202007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心人以藝術活化荒廢的梅子林村,盼增加都市人認識客家文化。
    1/9
    繁華都市背後,不少地點偏遠的傳統村落逐漸消失於荒野之中,位於新界東北的梅子林村亦不例外。這條有近400歷史的客家村落隨着原居民的遷出而變得破落,昔日熱鬧興盛的日子不再。近年有熱愛本地文化的有心人,花上大量時間和心力,以藝術活化荒廢村落,助都市人認識客家文化同時,重拾和大自然的連繫。
    清朝年間,大量客家人抵港落地生根,及後演變成香港4大民系之一。其中位於沙頭角的梅子林村有不少客家人落地生根。但村落敵不過城市的急速發展,60、70年代大批村民因交通不便而搬離,漸漸沒落。
    「嗰時仲係學生,要出去返學。」村長曾玉安在村內長大,於70年代搬到市區,但仍不時回來察看。對於梅子林村的衰落,曾村長不無感嘆;他憶述村子最繁榮時期有約16戶定居,村民人數接近80人。但隨眾人離去,村內一度因無人打理而雜草叢生。曾村長認為居民的離去是時代巨輪驅使,但他希望活化梅子林村,吸引更多人到訪,令客家文化得以承傳,「好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客家人嗰種努力上進嘅精神!」
    「天、地、人 - 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於去年展開,由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旅行家有限公司與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合作,在村內設立文化中心,透過舉辦各項藝文活動、工作坊和導賞活化古村,以推廣自然生態、人文特色和客家文化。
    在眾人努力下,梅子林村漸漸回復生氣。從山徑眺望,一棵枝葉茂盛的荔枝樹映入眼簾;樹下是一排排梯田,田間植滿新種不久的果樹;梯田和樹林間的部分古屋以青磚建成,保留傳統客家建築的特色。其中一間村屋改建成「梅子林故事館」,在假日時招待遊人。館內除了展出涼帽、彩釉陶缽及板櫈等原居民使用的日常用品外,亦有以天然材料仿製成的竹節蟲和龍眼雞等鄉郊常見的昆蟲,以及生態攝影等藝術作品。
    儘管建築物經不起時代洗禮,只剩下數面殘牆,但藝術家就地取材,在古屋的牆上畫下一幅幅壁畫,記錄當地生態及村民的生活點滴。壁畫《悠閒的牛》便描繪牛群自原居民遷出後「失業」的境況,牛隻身後豐碩的荔枝樹則象徵村民對生活的美好昐望。
    「呢度嘅村民會靠山食山,會用梯田種嘢,自給自足,生活都好富足。」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Charles)指梅子林村的地理位置偏僻,令附近的生態得以保存。Charles每星期都會抽空到梅子林村,他慶幸村落去年終於獲批電力供應,令計劃可順利舉行。Charles希望藉活動令訪客更了解客家文化,學會保育,「未來想舉辦更多活動,令多啲人可以感受回歸大自然嘅生活。」
    -----------------------
    《骰寶坊》誠邀各地【賭王】【賭后】挑戰神人境界,每日更有百萬籌碼等你領取!
    立即免費下載,體驗《骰寶坊》最真實、刺激的多人在線骰寶遊戲!
    遊戲下載:https://goo.gl/i2t1yj 
    梅子林有近400年歷史,但隨着60、70年代原居民遷出而變得破落。
    昔日村內兒童遊玩的遊樂場,搖身一變成裝置藝術。
    村長曾玉安憶述,梅子林村「全盛時期」有約16戶定居,人數接近80人。
    位於沙頭角的梅子林村有不少客家人落地生根。
    梅子林故事館於去年11月開幕,館內展出原居民使用的日常用品及有關生態的作品。
    生態導師劉文忠(左)和茹明輝(右)指村內風水林生境豐富,有樹齡高的樹木及不同物種棲息。
    壁畫《悠閒的牛》描繪牛群自原居民遷出後「失業」的境況。
    Charles希望訪客透過不同活動加深對客家文化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