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1/4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市民不少生活习惯,为减少外出,网上购物成为新消费模式,但“隔山买牛”存在一定风险。有政党于今年1月至2月期间,就疫情间的网购情况及不愉快经验进行调查,并于今日(5日)公布结果,调查显示,有61.7%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增加网上购物,46.5%人网购曾有不愉快经历,主因包括货不对办及货品有瑕疵,促请政府增加网上巡查及执法,并加强相关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网购防骗意识。
民建联于本年1月18日至2月15日期间,以电话随机访问了3,212人,发现有33%受访者表示有网购习惯,其中61.7%表示在疫情期间有增加网购,当中28.5%网购开支较平常增加500至1,000港元。另外,在有网购习惯的受访者中,有46.5%曾有不愉快的网购经验,涉及货不对办占32%;货品有瑕疵占30.4%;较预订时间迟送货占9.1%;退货安排复杂占7.7%。
该党家庭事务委员会主席锺嘉敏分享其朋友网购的不愉快经历指,该朋友希望购买与他同款的煮食煲,于社交媒体Facebook的放售平台中见到有商户贩售该产品,价钱更便宜一大截,亦有买一送一优惠,故决定光顾。惟商品到货后发现尺寸、牌子、物料亦与商家的相片及描述不符。
该党就网购陷阱提出多项建议,包括研究监管电子商贸,如设立购物冷静期、加强执法及网上巡查,如发现怀疑不良销售手法应积极采取跟进、加强与内地部门处理跨境消费投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网购权益保障及防骗意识。
《香港疫慌》专页: http://hk.on.cc/fea/hkdisease

疫情下网购成为新消费模式。

有人于网上购物平台购买的煮食煲(左),牌子、尺寸、物料都与商家描述不符。(陈栢麟摄)

民建联公布调查结果。(陈栢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