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設交通基建助居民原區就業 陳茂波:邊陲地區可建7萬住宅單位

202107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土地供應不足,加上劏房與籠屋租金昂貴的問題,令經濟發展備受制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擬透過簡化《城規條例》、《土地收回條例》,港深邊陲地區則會透過「交通基建先行」的發展模式,例如北環迴線鐵路一帶,釋放足夠興建7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長遠透過填海等方法,增加土地儲備,令本港工商業及人口可重新布局。
覓地方面,東方報業集團早於去年已獻上藍圖,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發掘了港九新界多塊未納入發展的棕地、空置工廈及工業邨內的閒置土地,證實香港「大把土地」可供發展。陳亦承認,香港與深圳接壤的區域有大片土地,值得重新定位並加以善用。例如落馬洲河套地區,面積僅87公頃,現用於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隨蓮塘/香園圍口岸落成完善交通配套,連帶其附近地區亦可一併發展。
陳認為透過發展港深邊陲地區,令附近原本的工商業預留土地釋放作住宅用途,若能理順其定位及增加配套,居民更大機會可原區就業,既可減輕基建壓力,亦可支持創科及物流等產業發展,並提供就業機會。惟陳亦承認,邊陲地區亦有值得保育的地方,故要探討兼顧保育與發展的合適方案。
政府目標在2049年前「告別劏房」,陳表示房屋問題是基層市民最痛,港人收入、資產貧富懸殊,令基層面對住屋「貴、難、細」的問題。政府要解決要下很大的決心亦不容易,但絕對「有得搞」,其中劏房是最明確的目標。他認為,若能提供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令基層減低居住成本,便可處理劏房租金「貴、難、細」的問題,節省的租金,更可用於提升生活質素,甚至逐步累積資產。惟陳指出,若思維無法跳出過去的框框,在解決土地問題時只會一籌莫展,必須把握有利環境,不輕易放棄任何選項,透過例如填海等方法增加短中長期供應及建立土地儲備。
陳重申,為精簡程序及加快審批,發展局已設立「項目促進辦公室」,負責協調各部門處理500個單位或以上等較大型私人住宅項目,包括規劃申請、地契修訂、建築圖則等審批環節。現時亦有小組專責檢視不同審批過程是否重疊及定義是否一致等。近期會再擴展其工作範圍至檢視法定程序,並爭取在下屆立法會,就《城市規劃條例》、《土地收回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等提出修例建議。
議員劉國勳認為必須要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由於其諮詢程序重複,土地改劃用途要諮詢城規會3至4次,項目在其他政府部門亦要再次諮詢,惟申請人提出申請時已進行諮詢程序及提供理據。他認為無必要就反對意見再次諮詢,以刪除或壓縮諮詢時間。至於刪減諮詢程序會否影響市民的知情權或抗辯權,他認為目前資訊發達,市民可從多個渠道表達意見。
土地問題關注組織成員陳劍青則表示,陳茂波未有具體提及修改《城市規劃條例》的範圍,即使修例仍要監察角色,若減少公眾參與的程序,或會影響土地條款的質素,是本末倒置,認為應交代清楚。他又相信,政府修訂報告是想配合土地發展策略,期望報告可以交代有關用地,如何在創科產業發展與本地房屋需求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