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建北部都會區 開拓用地及發展產業 料提供92.6萬住宅單位

202110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為規劃香港未來發展,港府今日(6日)表示,擬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府今日同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6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這裏擁有多達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發展策略》把擬議的個別發展項目,與毗鄰的鄉郊和保育土地,創新地有機整合和提升為都會區,以期創造發展容量,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並同時優化環境,達致可持續發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
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16.萬至18.6萬個。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亦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將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間布局,並駕齊驅,互相輝映,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北部都會區的整合和擴容工作,亦會由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所帶動。《發展策略》中提出的鐵路項目包括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探討將東鐵綫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1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及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
特首林鄭月娥指,現時香港仍有維港都會區、新區選址在北部因為尚未開發,都會區將涵蓋北區、元朗區2個行政區,涉及300平方公里、約3香港佔地面積,希望未來香港可發展南北2個都會區。她澄清並非代表不發展維港,會繼續研究「明日大嶼」計劃創造用地;北部都會區亦已有新市鎮,但每個新發展區只在各自發展,需要整全發展成為都會區。
她又希望北部都會區與內地有所交流,現時有7個陸路口岸,每日約有60萬至70萬人次進出香港。她指出北部都會區意義重大,需跨越深港行政界線,強調大灣區內香港最大合作夥伴是深圳,希望有協同效應。她指出天水圍的發展是失敗,希望今次北區都會區可以適宜居住,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對於「雙城三圈」,林鄭冀跨越深港口岸經濟帶,指有利香港與深圳訂立有利發展策略。她提出行動亮點包括興建5個鐵路項目、4大規模房屋拓地項目、建設3個濕地保育公園、2個生態旅遊項目及新田科技城。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預計今次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不會影響明日大嶼計劃,以及其他新發展區的研究或工程進度,「如果政府要多啲人手同資源,我哋就去申請,睇唔到困難」。今次施政報告亦提及《香港2030+》最新估算為香港由2019年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為3,000公頃,而政府目前已透過明日大嶼填海,北部都會區及填海發展等,覓得約4,100公頃土地;預計最終港人有望「住大啲」,及享受更多政府設施。
至於「明日大嶼」方面,政府於今年6月已開展研究,研究原定2024年尾完成,消息指方案未必只有一種,「可能部分向政府申請撥款,部分就發債」當局希望縮短時間,應用現時進度理想,目標下年第4季可有初步方案出台。屆時初步方案將包括實際填海範圍、融資方案、土地初步用途、策略性鐵路走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