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目標2035年零碳能源增至7成 不排除引入內地核電
202110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環境局正式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推出60項行動應付氣候變化。(李志湧攝)
新一份《施政報告》重申本港目標2050年需達致碳中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8日)召開記者會闡述相關環保政策,並正式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推出60項行動應付氣候變化,表明會透過區域合作,不排除會增加核電輸入,以達致2035年將零碳能源比例增至60%至70%。有環保團體批評,引入核電是用一个問題解決另一个問題,方法並不可取。
政府預留2,400億港元應對氣候變化,藍圖亦制定碳中和路線圖並訂立多個目標,包括2035年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由低碳至零碳能源取代;至2035年將可再生能源比率由目前的不足1%增至7.5至10%,其後逐步增至15%的目標以邁向碳中和;2035年試驗使用新能源和加強和鄰近區域合作,增加零碳電力供應達60%至70%等。運輸方面則會在3年內試行氫能巴士及重型車輛等。
黃錦星表示,本港要增加可再生能源比率面對不同挑戰,尤其是空間限制,但隨着技術成熟,局方可透過多管齊下的措施配合提高相關比例,包括增加海上風場的風力發電應付約3.5%至4%電力需求,增設大欖涌水塘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太陽能則料可應付約1%至2%,又會與渠務署合作轉廢為能,佔3%至4%再生能源發電,有信心可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率至2050年的15%。港府亦會與內地探討合作的可能性,不排除會引入核電,但現階段仍是優先發現可再生能源,並探討發展綠色氫能。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及香港地球之友認為當中的策略不夠全面,促請政府必須盡快訂立具體及實際的措施減碳。綠惜地球則批評引入核電是用一个問題解決另一个問題,促港府勿增用核電當零碳能源。
中電回應指會全力配合政府的政策及與社區緊密合作,為供電引入新零碳能源、減低發電的碳強度和推動盡早電動化,以減少交通及其他界別的碳排放。
港燈則指,已計劃在香港興建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場,亦會研究氫能等新科技及區域合作的可能性。連同增加天然氣發電,可以大幅減少發電過程的碳排放。